肺部結節有可能是良性,也有可能是惡性,在結節較小難以確定性質的時候,一般醫生就會建議定期複查,密切監測結節的變化。
我們都知道,明確肺部結節的性質,需要的是病理診斷,病理是最終診斷的金標準。
但在結節較小的時候,肺穿切片檢查有時難以取到結節的組織,或者穿刺風險偏高;而無創檢查PET-CT在結節較小的時候,敏感性也不強,換句話說,這種情況下的PET-CT準確率也並不高,加之PET-CT價格昂貴,所以醫生一般也不會常規推薦查PET-CT。
這種情況下怎麼辦?定期複查就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了。
因為惡性腫瘤會有一個緩慢增長的過程,隨著時間的延長,瘤體會逐漸增大;而良性結節的增長就更加緩慢,甚至停滯或隨時間的推移鈣化或消失,常常幾個月甚至幾年都不會有明顯的變化。
具體複查方法,醫生都會根據結節大小及影像特點,建議以1-3個月再次複查胸部CT對比,如果是惡性腫瘤,結節會有一個較為明顯的增大,而良性結節,基本上不會有變化,甚至是縮小。
這就是發現肺部小結節時,醫生建議定期複查的基本原理。
在做了肺部CT或者拍了胸部X光片後,明明發現肺部已經出現很多小結節,可醫生只是建議觀察,定期複查就可以了,不需要治療。這種情況常常讓病人摸不清頭腦,明明感覺很嚴重,偏偏醫生這樣做,是不是不負責任的表現?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我認為,遇到這種情況不必擔心,也不要誤解醫生的意思,因為肺部結節很常見很常見,平時按照醫生的去做就可以了,不必給自己增加心理負擔。
什麼是肺結節?
至今為止,肺結節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但是臨床上認為可能與遺傳、生活環境、日常飲食、疾病等因素有關。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受到了環境的某種刺激,引發身體的免疫反應,肺部細胞就會開始出現聚集、增生等情況,因此就形成了肺結節。
肺部出現結節會有哪些表現?
部分人出現肺結節後,可能會導致肺功能出現異常,也可能伴有其他的症狀,例如體重降低、身體乏力等等。
也有的人出現肺結節後,由於結節體積比較小,既不會有明顯的臨床表現,也沒有出現肺功能異常的情況。
發現肺結節後該怎麼處理?
臨床上針對肺結節不同的情況,需要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例如自身沒有異常症狀且肺結節體積比較小,肺功能沒有受到損傷或者僅有輕微的損傷,一般不需要治療。這就是為什麼有的醫生會建議雙肺結節病人注意觀察,定期複查的原因所在。定期複查的目的在於及時觀察肺結節是否有發展趨勢。
如果肺結節病人肺功能明顯異常,或者已經累及到肺部以外的其他器官,就需要及時接受治療才行,以免肺結節進一步加重引起其他更為嚴重的疾病。
綜上所述,出現雙肺結節的情況下,醫生建議觀察且定期複查並不是不負責任的表現,病人一定不要對醫生有所誤解。這是臨床上正確處理肺結節的一種方式,病人只要按照醫生的建議去做就可以了,不必過於緊張。平時要注意避免去做一些對肺部有危害的事情,例如大量吸菸等等。定期複查的話,每隔3-6個月去醫院拍一次胸部X光片或者做一次肺部CT檢查即可,千萬不能懶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