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血球比容為血液常規,血小板檢測項目的中的一項,主要是指血小板占血液容積的比值相當於紅血球壓積HCT類似的指標。主要與血漿量、血小板計數量與大小存在一定的關係。
當血小板計數較高的時候,如骨髓增殖性腫瘤、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纖維化的病人,血小板計數可達1000乘以10的9次方以上。病人血小板數量多,相對血漿量減少,血小板比容會出現增高的趨勢。因此需要觀察血液常規的血小板計數,若計數水平正常,無需過度擔心。此外,大量失液時血液濃度濃縮,血漿容量減少,也會出現血小板計數相對增高。
血小板比容升高的前項,如計數水平較高且比容比較高時,需要詢問病人的病史是否在半年之內血小板均未升高趨勢。如果血小板和血小板比重均有升高,需要進一步的檢查,觀察是否存在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當血小板正常且血小板比容較高時,同時可能處於夏季病人出汗較多,考慮由於血容量減少,造成血小板計數比容升高,病人無需過度擔心。
所以血小板比容增高需要結合血小板計數來綜合判斷,如果小板計數稍增高可能觀察即可。如果血小板計數升高明顯升高,需要看是否有繼發引起血小板增多的原因,比如感染。如果沒有,就需要去就診血液科檢查是否有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
血小板過高的現象比較常見,可能是生理性因素導致,也可能是病理性因素導致。
正常成年人血液中血小板數量為(100~300)×109/L,會有6%-8%的變動範圍,也就是生理活動導致的性血小板升高,如午後比早晨高,冬季比春季高,劇烈運動後會升高等等。
至於病理性血小板增多,可分為原發性增多和反應性增多,前者可見於骨髓增殖性腫瘤,後者可見於急性感染、急性溶血、部分癌症病人等,對於40歲以上,尤其是50-60歲人群,出現血小板明顯偏高時,要及時就診明確。
一般來說,原發性血小板增多會有多部位出血、血栓病史,部分病人有脾臟腫大、骨髓增生等情況,如果體檢時發現血小板升高,且伴有上述症狀,建議及時做骨髓穿刺明確。
對於血小板升高,要看是輕度升高還是明顯升高,如果是輕度升高,一般不需要治療,監測觀察即可。
如果血小板升高一定程度,會引起血液黏度增加,容易導致血栓形成,引起心肌梗塞、腦梗塞等情況,對於這類病人首先要用阿斯匹靈治療。
當然,血小板升高的原因很多,可進一步做骨髓檢查,明確升高原因,比如缺鐵性貧血引起就要補鐵,腫瘤導致就要抗腫瘤治療,若是炎症導致,要抗炎治療。
如果是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就要採用降細胞治療,用羥基脲或者干擾素治療,同時進行阿斯匹靈治療,來降低血小板,同時減少血栓、栓塞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