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屬於血液系統疾病,一般表現為血小板數量增加,這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祖細胞異常增殖引起的。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血栓形成,病人可能有動脈血栓、靜脈栓塞和微血管血栓。部分病人可能出現下肢腫脹、嚴重頭痛和肢體紅斑疼痛。此外,部分病人可能會頭痛,還有部分病人可能會出現全身性疲勞和皮膚搔癢症狀。少數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病人可能會轉化為骨髓纖維化甚至急性白血病。
當病人發現血小板增多症時,應積極治療。然後根據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的臨床表現和預後評估,將病人分為低危組和高危組。並給予不同的治療,以降低血栓形成和疾病轉移的風險。藥物包括羥基脲、阿斯匹靈等。
血小板增多症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種慢性骨髓增殖性腫瘤,屬血液系統疾病,有一定概率會轉化為急性白血病,但轉化時間個體差異較大,大部分進展緩慢,生存期在10-15年以上。
一般來說,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初期多會出現出血、間歇性跛行、血栓栓塞等,如心肌梗塞、腦梗塞等,後期多合併骨髓纖維化,出現嚴重貧血、出血、反覆感染等情況,部分病人會轉化為急性白血病。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多根據病人年齡、血小板計數、伴隨疾病等,制定治療方案,如果病人身體健康,無心腦血管等缺血性疾病,如腦梗塞、心肌梗塞等,且血小板計數在1000以下,一般不需要治療,如果超過這個標準,且伴有心肌梗塞、腦梗塞,需積極干預,常用藥物包括羥基脲和干擾素,大部分病人能取得較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