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膽固醇的藥物在一般情況下是需要終身服用的,建議定期複查肝功能、肌酸磷化酶。
膽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導致動脈粥狀硬化的主要危險因素。因此,對於高膽固醇血症病人和伴有心腦血管疾病的病人來說,降低膽固醇是很有必要的。臨床上一線降低膽固醇的藥物有 Atorvastatin 等他汀類降脂藥和腸道膽固醇吸收抑制劑 Ezetimibe 。
服用降低膽固醇的藥物不但可以降低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還具有穩固已經形成的不穩定斑塊防止其脫落的作用。因此,需要終身服用,可以有效延緩動脈粥狀硬化,降低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
長期服用 Atorvastatin 等他汀類降脂藥可能會出現藥物相關性肝酶異常、肌酶異常等副作用,伴有活動性肝病的病人、妊娠及哺乳期婦女禁止服用。長期服用 Ezetimibe 可能會出現頭痛、腹瀉等不良反應,活動性肝病者、妊娠及哺乳期婦女禁止服用本品。
建議在醫生指導下合理用藥,如有不適,應及時就醫。
降膽固醇藥物一般首選他汀類藥物,用藥目的是通過降低被稱為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膽固醇水平來降低心肌梗塞和腦中風的風險,其作用機理有兩方面,一是降低肝臟合成膽固醇的能力,二是幫助肝臟將動脈壁的膽固醇再吸收和裂解,此外還有抗炎症的效果。
如果低密度膽固醇高的話,通常要每天吃他汀類藥物,要一直吃下去。但是有不少人吃了一段時間後自己決定停藥,這是不對,在沒有醫生的容許的話,不應該自己決定停藥。
停藥的人中一部分是因為對該藥有副作用,或者怕長期吃有副作用。他汀類藥物是副作用很低的一類藥物,85-90%的人沒有副作用。剩下的那些人所面臨的副作用主要是肌肉問題和稍稍增加第二型糖尿病的患病風險。
肌肉酸痛等症狀往往是暫時的,但有極少部分人有可能出現肌肉損傷,這要靠監測血液中肌酸磷化酶水平來決定,如果高的話,就有可能要停藥。
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提高得有限,不能抵消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益處。
停藥的人中另一部分人認為通過生活習慣的改變,已經把低密度膽固醇水平降下來,或者覺得能夠降下來,沒必要再吃藥了。一些醫生也持這個觀點。但一定要確保在不服藥的情況下,低密度膽固醇水平處於正常值而不是臨界值。
還有懷孕後通常就停藥,雖然目前沒有發現他汀類藥物會對懷孕和哺乳產生不安全的影響,但證據還不充分,為了安全起見,可以停藥。
停藥是有風險的,研究發現停藥後6-18個月出現腦中風的風險顯著上升,但減量的人的腦中風的風險則沒有上升,因為減量也許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75歲以上的人通常就停藥了,因為到了這個歲數之後,他汀類藥物的預防效果就沒那麼多益處了。然後最新的研究發現,75歲以上老人停藥後,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明顯上升。
總之,降膽固醇的他汀類藥物是不能隨便停藥的,要堅持吃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