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有黃疸臨床上可以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母乳餵養飲食上應注意事項需要根據具體黃疸類型進行區分。
生理性黃疸:是由於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異常,超出了人體的代謝能力,引起體內膽紅素水平升高,導致皮膚、鞏膜及其他臟器黃染,出現生理性黃疸,多數情況下會自行消退,可以正常進行母乳餵養。另外,疾病與寶媽飲食沒有直接關係,一般建議飲食上以清淡易消化為主,避免吃辛辣刺激過於油膩的食物。
病理性黃疸:是因血清膽紅素水平異常增高或膽紅素增高的性質改變引起的,不能夠通過寶媽飲食進行改善。寶媽可以正常飲食,但不建議吃刺激性、油膩、肥甘類食物,以免影響新生兒的消化功能。此時新生兒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規範治療,如使用免疫球蛋白、白蛋白、肝酶誘導劑如 Phenobarbital 等藥物進行治療。另外也可使用光照療法,如使用光療箱、光療燈等設備進行治療。必要時需進行換血療法。如果檢查結果顯示病情屬於母乳性黃疸,必要時可以暫時停止母乳餵養。
當發現新生兒有黃疸時,建議家長及時帶其前往正規醫院就診,明確診斷後遵醫囑規範處理。
如果新生兒患有黃疸,新生兒的母親在餵母乳的時候,自己的飲食一定要有所控制。新生兒的母親要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少吃辣椒、大蔥、大蒜等等,因為這些食物會引起體內積熱,體內積熱出現以後會通過乳汁給新生兒,導致新生兒出現內熱,從而會導致腸肝循環的增加,膽紅素腸肝循環增加以後,就會引起黃疸的加重。
新生兒母親要少吃油炸的食物,因為油炸的食物油脂含量比較高,吃得太多會引起大便乾燥,這樣新生兒的體質也會出現脾胃積熱,從而會引起大便的乾結,也不利於黃疸的消退。新生兒黃疸主要和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特點有關:膽紅素生成較多、轉運能力不足、肝功能發育欠完善、排泄膽紅素能力比較差,即新生兒膽紅素的攝取、結合及排泄能力較弱,在處於飢餓、缺氧、胎糞排出延遲、脫水及酸中毒的時候容易使黃疸加重。
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較高,使膽紅素在腸道重吸收增多而引起。多在生後3-8天出現,1-3週達高峰,6-12週消退,若停母乳後3-5天黃疸明顯減輕或消退有助於診斷。如果考慮為母乳性黃疸,可以停母乳48-72小時,待黃疸消退以後,可以繼續餵母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