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間質瘤手術後多久追蹤檢查合適?

醫师头像 趙*

對於胃腸道間質瘤,通常情況下在術後前 2 年建議病人每 3 個月做一次追蹤檢查。為什麼前 2 年追蹤檢查的頻率要相對頻繁一些,是因為胃腸道間質瘤術後出現復發轉移,最容易出現的時間段就在術後前 2 年,如果術後前 2 年進行規律的追蹤檢查,沒有發現腫瘤復發轉移的徵象,這時後面的 3-5 年內可以每半年進行一次規律的追蹤檢查。如果超過 5 年沒有發現復發轉移,後續可以延長到 1-2 年進行一次規律的追蹤檢查。追蹤檢查的項目包括以下幾方面。

實驗室檢查:評估全身的狀態,特別是對於術後還需要進行 Imatinib 輔助治療的這部分病人,檢查血常規主要是看有沒有貧血,沒有骨髓抑制的白血球下降、血小板下降等。還要追蹤生化,主要看肝功能、腎功能有沒有因為藥物毒副作用出現異常,還要看營養狀態。

顯影劑電腦斷層:對於胃腸道間質瘤病人需要追蹤胸部、腹部、骨盆腔顯影劑電腦斷層。一般情況下腹部、骨盆腔顯影劑電腦斷層每 3 個月要做一次,胸部電腦斷層至少每年要做 1 次。因為胃腸道間質瘤復發轉移最常見的部位主要是肝轉移和腹腔散播轉移,所以無論做的是胃、小腸、直腸、結腸還是十二指腸,在追蹤檢查的時候,電腦斷層追蹤檢查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一定建議要做顯影劑電腦斷層,因為對於腫瘤的敏感性,對於小的病灶,顯影劑電腦斷層的檢查靈敏度要遠遠優於非顯影劑電腦斷層。其次做的胃部手術或腸道部位的手術,胃鏡、腸鏡一般情況下,在術後每年追蹤檢查即可。

醫师头像 鄭*

胃腸間質瘤診斷明確以後如果能夠手術,盡量手術完整切除,達到 R0 切除,即盡量把腫瘤切除乾淨。手術後根據危險度分級,決定需不需要藥物輔助治療。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或者手術以後,即使不需要藥物治療,病患也要追蹤檢查。一般追蹤檢查的項目有血常規、血液生化檢查,另外最重要的是做腹部相關的檢查,例如腹部電腦斷層或腹部超音波檢查。

因為間質瘤如果復發轉移,最常見的是腹腔內或肝臟轉移。因此電腦斷層和超音波的檢查在追蹤過程中容易發現早期的復發轉移,對病患的復發轉移進一步治療有很大幫助,常用的檢查是電腦斷層或腹部超音波。

此外例如正子電腦斷層(PET-CT)或磁振造影也可以作為術後的輔助檢查,但是因為價格問題,最常用的是電腦斷層或超音波檢查。

醫师头像 彭付*

胃腸道間質瘤能不能夠治癒,實際上不能一概而論,主要取決於胃腸道間質瘤的復發風險,如果說是復發風險低危險或極低危險的病患,這種腫瘤比較小,進行手術切除以後,大多數就做到了一個治癒,這部分病患只需要每半年進行一次追蹤檢查,持續 5 年,如果沒有復發轉移,就認為這部分病患治癒了。

對於中度危險、高度危險病患來講,部分病患也可以透過手術切除,再加上術後的標靶藥物治療,這部分病患也有很大機會獲得治癒。當然對於復發風險極高的,或者說已經發生復發轉移的病患來講,治癒的可能性就不存在了,只能做到一個長期的帶瘤存活。所幸現在隨著藥物的發展,以及對於腫瘤疾病深入的研究,有了許多較好的藥物,例如採用 Imatinib 治療。藥物進展之後,有二線的 Sunitinib、三線的 Regorafenib、四線的 Ripretinib,可以讓這部分病患獲得一個長期的帶瘤存活,甚至部分病患經過新型藥物的治療之後,進行腫瘤切除,這部分病患仍然有可能獲得更長的存活,甚至治癒。

所以說對於胃腸道間質瘤病患來講,即使復發轉移也不要恐慌,應該是抱持一個積極的態度到醫院積極配合,和大夫共同討論一個更加合理的治療模式,包括用藥方案更換以及做相應的檢測,以及治療過程中藥物濃度的監測,還有基因檢測,並判斷這部分病患最終的預後狀態,這樣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本內容不能作為疾病治療的依據,請充分理解此點,是否前往醫療機構就診請自行判斷,風險請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