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傷引起較大的水泡時可首先對起水泡部位進行消毒,之後用乾淨的尖銳物品將水泡皮挑破,這種方法處理會好的比較快。相對較小的水泡,無需故意破壞水泡。
當病人為淺二度燒傷時,會對表皮的生發層以及真皮乳頭層造成損傷,病人受傷部位會出現大小不一的水泡,水泡中含有淡黃色澄清液體。如果立即將水泡皮剝脫,會導致病人疼痛症狀比較明顯,還可能出現細菌感染等症狀。因此首先要選擇優碘或者雙氧水等藥物進行消毒,能夠減少細菌或病毒感染情況的出現。之後可使用乾淨的尖銳物品將水泡挑破,儘量保存水泡皮,防止出現剝脫情況。
當病人水泡麵積較大時,可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抗菌藥物或者促進細胞恢復的藥膏進行塗抹,能夠起到比較好的治療效果,同時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病人應注意挑破水泡後,不能將傷口放入涼水中浸泡,去醫院檢查前,也不能自行在創面上塗抹藥物,防止影響醫生的判斷。
病人在治療期間應注意儘量避免接觸燙的物質,防止出現細菌滋生,還應調整飲食,吃些含有維他命和蛋白質的食物,如雞蛋、牛奶、番茄、青菜以及木耳等,能夠有效增強體質,對於燒傷部位的恢復是有很大幫助的。病人還應定期去醫院複查,明確燒傷部位具體的恢復情況,並及時調整治療措施。
燙傷後起水泡是由於高溫導致皮膚微血管急劇擴張,微血管的通透性增加,使血清滲出。或者皮膚的破損引起細胞間隙的組織液滲出,積聚形成水泡。
燙傷後應首先進行燙傷部位皮膚的流動冷水沖洗或浸泡,能夠在第一時間內將患處的溫度降低,消除患處熱源的繼續傷害,延緩水泡的形成。另外,還能收縮因高溫而擴張的微血管,減少滲出物,緩解水泡的繼續增大;同時還能減輕因高溫損傷末梢神經而帶來的疼痛感。
如果水泡數量不多、不大,通常兩三天就會自行吸收,可以不用特殊的干預治療。如果水泡比較大,短時間吸收不了,為了避免感染,可到醫院就診,通常醫生會採用無菌針抽取水泡內液體,能迅速消除水泡。之後使用優碘溶液消毒創面,並保留水泡皮,進行加壓包紮,可促進創面癒合。此外,對於手掌、腳底的燙傷水泡,由於局部角質層比較厚,可能要多等一段時間才能吸收,在此期間需保持局部清爽,避免感染。
病人還可局部使用抗菌藥物以及促表皮生長因子等進行治療,比如抗菌類的磺胺嘧啶銀軟膏,可以通過抑制病原菌的生長、繁殖,防止水泡感染細菌;促表皮生長因子的表皮生長因子凝膠促進新生細胞的生長,加速損傷皮膚的癒合。若水泡症狀加重,出現感染、壞死等,需要及時前往醫院進行清創治療,可以清除被感染組織,緩解病人症狀,促進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