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微燙傷應用較多的藥膏,是磺胺嘧啶銀軟膏,具有抗感染、保濕作用,可以促進創面癒合,且性價比較高,是相對較便宜的藥膏。也可以應用其他藥膏,如單用凡士林軟膏等,可以保護創面,促進創面癒合。或應用生長因子,能促進創面更快癒合。輕微燙傷一般無特殊、必用藥膏,一般藥物均可達到治療目的,主要是保持局部清潔和外用保持濕潤藥膏。但保持濕潤並非保持潮濕,病人出現滲液較多、敷料滲濕,需及時更換。
此外,常用濕性癒合敷料,如美皮康(銀離子敷料),經過初期應用美皮康,再進行無菌敷料包紮,甚至不用換藥,一般1週左右打開,創面即可癒合,病人痛苦較小。所以根據不同情況,採用方法不盡相同,隨著科學技術發展,不一定只用藥膏,功能性敷料同樣是較好方法。輔助性治療同樣重要,如加強營養、注意保護創面處,避免摩擦、潮濕、受壓或碰觸。
對於輕微燙傷的病人,如果沒有傷口的形成,則可以不用藥物。如果有傷口的形成,可以使用燒燙傷膏、紅黴素軟膏等藥物,緩解不適症狀以及避免感染。
燒燙傷膏屬於中成藥,由地榆、大黃、冰片、蟲白蠟、蜂蠟等物質組成,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以用於輕微水、火燙傷。使用此藥物後,可以減輕燙傷局部腫脹、疼痛症狀。
如果傷口部位出現感染的情況,則病人需要使用紅黴素軟膏等藥物在燙傷部位進行塗抹,抑制細菌生長繁殖,避免燙傷部位感染加重,另外也可使用紅黴素軟膏預防感染。但是如果燙傷的面積比較大,則需要及時去醫院進行治療。
病人在燙傷後需要及時使用流動清水進行沖洗,或者使用冰塊冰敷,可以使血管收縮,進而減少傷口部位的滲出。另外,病人需要保護好創面,避免出現摩擦等外力傷害,需要避免使用有顏色的藥膏,以免影響醫生對傷口判斷。
不慎燙傷,第一時間應用涼水沖洗創面0.5-1小時,直到疼痛消失。如果有水泡產生,小水泡一般不需特殊處理,直接優碘消毒後燒傷藥膏包紮換藥即可。如果有較大水泡形成,可在優碘消毒後,用無菌注射器將水泡液抽出,保留水泡皮,再燒傷藥膏包紮換藥。較經典、常用的燒傷藥膏是磺胺嘧啶銀乳膏、複方磺胺嘧啶鋅凝膠,效果較好的藥膏還有富林蜜。對於濕潤燒傷膏,如果燙傷面積較小,也可以應用。但有時創面抗感染能力較差,可能出現濕疹或感染,此時需去醫院及時處理創面。
一般起水泡的創面屬於二度燒傷,又分為淺二度燒傷和深二度燒傷。淺二度燒傷癒合時間一般在2週左右,癒合後留疤的機率相對偏小,而深二度燒傷癒合時間≥20天,癒合後留疤的機率明顯增加。此時癒合後,需及時進行抗疤痕治療,尤其是手部燙傷。如果燙傷在關節部位,還需佩戴支具,防止疤痕攣縮而引起手部畸形,從而影響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