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憑腹瀉、大便不成形的表現,不能判斷得了大腸癌,考慮腸躁症的可能性大,如果出現便血,建議去做一個大腸鏡來排除大腸癌可能。如果大腸鏡檢查沒問題,之後每3-5年再做一次大腸鏡檢查即可。大腸鏡檢查後發生腸穿孔的機率很低,不用太擔心。
一、壓力大、緊張為何會出現腹瀉、腹痛?
這種情況比較常見,有些人在考試、面試、演講等場合,在情緒比較緊張的情況下,就會出現拉肚子、肚子疼的現象,症狀有輕有重,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大多和高度緊張、焦慮、緊張等情緒有關。
一般來說,如果這種情況只是偶爾出現,多是緊張性腹瀉,也就是因壓力大、過度緊張導致的情緒性腹瀉,因為我們消化道的活動是受自主神經支配的,當我們處於緊張、焦慮等情緒中,交感很久會過度興奮,胃腸道收縮加快,就會出現拉肚子、腹痛的情況,這種情況在緊張、焦慮的情緒緩解後,症狀也會得到緩解,不需要特殊治療。
當然,另外一種情況,就是腸躁症,和多種因素有關,除了遺傳、飲食、免疫、腸道感染、菌群失調等因素外,還和精神因素有關,明顯的就是焦慮、憂鬱,因為我們胃腸動力的調節,主要靠大腦、自主神經、腸神經三方面協調,如果長期處於焦慮、緊張、憂鬱的情緒,腦-腸軸調節異常,就會出現腹痛、拉肚子、便秘等情況。
對於腸躁症,如果症狀較輕、發作較少、對日常生活影響不大,首選從飲食、生活習慣方面進行調節,如果無效,可就醫通過藥物來緩解腹瀉、便秘的情況。
所以如果只是偶爾出現一緊張、焦慮就拉肚子,問題不大,如果頻繁出現這種情況,且時間超過半年以上,就建議到消化科就診。
二、大腸鏡會導致腸穿孔嗎?
因大腸鏡檢查屬於侵入性檢查,存在較低的腸穿孔機率。
但任何檢查操作都不是完全沒有任何風險,大腸鏡相對安全,導致腸穿孔的機率是極低的。
一般來說,我們大腸鏡檢查時,需要將大腸鏡鏡頭從肛門進入盲腸部,然後邊退鏡邊打氣觀察腸壁是否有病變,如果病人腸壁上存在炎症、潰瘍等,或者腸管生理彎曲較大,在操作過程中,可能有較低的概率出現腸穿孔、出血等。
另外,對於一些大腸息肉摘除,如果操作不當、息肉黏膜切得過深、或者術後護理不當,有較低機率會出現穿孔,但只要是正規、經驗豐富的內鏡醫生操作,這種情況是不會發生的。
當然,如果一旦出現腸穿孔,腸內容物進入腹腔可能會引起較嚴重的感染,要及時就醫,通過禁食、引流、抗感染、腸管修補等治療,來解決腸穿孔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