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我們說的心臟衰竭引起的水腫多指的是下肢的水腫,這種水腫多見於右心臟衰竭或者全心臟衰竭,左心臟衰竭引起的水腫通常表現為呼吸困難,這是因為肺淤血所導致的。
心臟衰竭到了一定程度引發水腫是一個必然的過程,要想控制水腫,必須要控制兩個方面:首先要限制水鈉攝入,同時使用利尿藥物,減輕心臟的前負荷。其次要積極的控制原發因素,防治心臟衰竭的進一步發展,通過使用ACEI/ARB、B受體阻斷劑等藥物防治心室重構,降低心肌耗氧,同時還要嚴格的控制血壓,從飲食、起居等生活各個方面多加注意。
臨床上,能引起心臟衰竭的原因很多,比較常見的有長期高血壓造成的心臟衰竭,心肌梗塞後心肌壞死引發的心臟衰竭,快速型心律失常引發的心臟衰竭,還有心肌本身疾病造成的心臟衰竭等等。
心臟衰竭的原理其實並不複雜,我們可以把心臟想像成一個水泵,它的作用就是把血液射出去,供給全身的器官使用。當身體出現各種問題的時候,比如高血壓,心臟射血過程中需要克服的阻力增加,心肌活動就要代償性的增強,但長期以後心臟的代償能力也會下降。這就像一個搬運工每天搬運一百斤的貨物,當我們把貨物增加到二百斤以後,短時間他還能加把勁挺住,但是時間長了以後他終究會累倒一樣。
所以針對心臟衰竭的治療,絕不僅僅是利尿這麼簡單,利尿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相當於上面例子中把工人的貨物卸掉一部分,讓他可以輕鬆一點,但光這樣還是不夠的。針對原發病的治療,以及控制心臟衰竭的發展同樣非常重要,有高血壓的病人應該嚴格控制好血壓,發生心肌梗塞的病人一定要初期治療,有心律失常病史的病人更要靠長期口服抗心律失常藥物來控制心室率。除此之外,生活中,心臟衰竭的病人還要避免感冒和過渡勞累,但也要有一定的鍛煉,一部分心臟衰竭的病人經過積極控制心功能是可以得到恢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