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屬於非藥物的中醫療法,主要是通過排出罐內的空氣,形成負壓,使被拔部位的皮膚充血、淤血,起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具有一定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的作用。但如果操作不當或不符合適應證等情況下,拔罐也有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傷害,也就是所謂的副作用,常見包括損傷正氣、易寒邪入體以及皮膚破損等。
損傷正氣:拔罐可以開泄毛孔,可使邪氣從打開的毛孔排出體外,但人體的正氣同樣也會出現損耗,因此拔罐次數過於頻繁的情況下,可能會損傷人體的正氣,主要表現為越來越怕冷。
易寒邪入體:由於拔罐之後毛孔處於舒張狀態,外界的寒氣容易侵入體內,因此拔罐時不能處於風口,可用毛巾覆蓋以保暖,拔罐後也需要立即穿衣保暖。
皮膚破損:拔罐過於頻繁或者拔罐操作不當,可能造成局部皮膚出現損傷。反覆拔罐會使皮膚變得嬌嫩,起皮破潰。尤其在用火罐的時候可能會造成灼傷或燙傷,皮膚出現水泡。如果水泡較小,一般不用處理,水泡較大則需要用消毒針把水放出,再進行消毒,紗布包覆以避免感染。
拔罐的適用範圍相對比較廣泛,主要用於風寒濕痹、腰背疼痛、關節痛、軟組織損傷、風寒感冒、咳嗽等。但對於局部存在感染性的皮膚,以及孕婦的腹部、腰骶部等都不宜進行拔罐。此外,心臟、股動脈等大血管分布的區域也要儘量避免拔罐,以免影響正常的生理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