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正牙齒不一定會導致牙齦萎縮。
牙齦萎縮是指包裹白色牙齒的紅色牙肉,也稱為牙齦,在矯正牙齒治療中和牙齒有分離,向下退縮,導致牙齒暴露得越來越多,即牙齦萎縮。
這種情況並不一定是矯正牙齒導致的。牙齦萎縮有很多原因,在矯正牙齒過程中,牙齒不斷在移動,牙齦和牙槽骨也要相應地跟上。如果牙齒移動了,牙齦、牙槽骨沒有跟上,就會出現牙齦萎縮。兒童的生長很旺盛,這種退縮機率比較小,成人組織修復、改建能力差,牙齦萎縮出現的機率相對大一些。
無論成人還是兒童的矯正牙齒治療,過程中都需要預防牙齦萎縮。從自我做起,維護口腔衛生,治療中、治療後都需要仔細清潔牙齒,預防牙齦炎的發生。牙齦的炎症是牙齦萎縮最大的原因,刷不乾淨牙,導致牙齦炎症、出血,甚至口臭。
此外,醫生要負責做出合理的治療方案。兒童有很好的修復能力,利用骨的修復能力可糾正很複雜的骨性畸形,但要求兒童能自覺地做到口腔維護,此時就需要家長的參與。成人骨的修復能力變差,因此治療方案要簡化,減少牙齒複雜移動,尤其對已經有牙齦萎縮、牙周疾病的病人,牙齒移動更要慎重。
最後,醫生在操作過程中,要制定牙齒的合理移動速度和移動路線,越少的牙齒移動,牙齦萎縮的機率也就越低。另外,牙齒移動速度慢一些,給牙周有修復時間。對已有牙周問題、牙齦萎縮的病人,只要在矯正牙齒治療前、中、後都能做到系統的牙周治療和維護,矯正牙齒可順利進行。
我們對牙齦萎縮也需有一個理性的態度,牙齦萎縮並不完全屬於疾病,其也屬於增齡性變化的一部分。隨著年齡增加,或多或少都會出現牙齦萎縮。矯正牙齒會讓這種變化或多或少地出現,但並不代表矯正牙齒一定會產生牙齦萎縮。只要在治療過程中合理地控制牙齒移動,病人自己能做好口腔衛生維護,矯正牙齒都是可以順利進行的。所以並不需要因為牙齦萎縮而擔心矯正牙齒治療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