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現為對稱性雙手、腕、足等多關節疼痛、腫脹及僵硬等。
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主要包括:
非類固醇抗炎藥:具有鎮痛、抗炎、退熱作用,是緩解關節炎症狀的常用藥。常用藥物包括布洛芬、雙氯芬酸等。主要不良反應包括胃腸道、肝和腎功能損害,以及可能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選擇藥物應避免兩種或兩種以上非類固醇抗炎藥同時服用,需定期監測血液常規和肝腎功能。
傳統抗風濕藥物:該類藥物較非類固醇抗炎藥發揮作用慢,不具備明顯的鎮痛和抗炎作用,但可延緩和控制病情進展。胺甲蝶呤是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首選用藥,也是聯合治療的基本藥物,不良反應有肝損害、胃腸道反應、骨髓抑制和口炎等。來氟米特主要不良反應有有胃腸道反應、肝損傷、脫髮、骨髓抑制和高血壓等,因其有致畸作用,孕婦禁用。抗瘧藥包括羥氯奎寧和氯喹,前者應用較多,用藥前和治療期間需檢查眼底,以監測該藥是否可能導致的視網膜損害。 Sulfasalazine 由小劑量開始,會減少不良反應,對磺胺過敏者慎用。環孢素突出的不良反應為血肌酸酐和血壓上升,服用藥物期間宜嚴密監測。
生物抗風濕藥物:是目前積極有效控制炎症的重要藥物,可減少骨破壞,減少激素用量和骨質疏鬆。目前最普遍應用的是腫瘤壞死因子(TNF)-α阻斷劑、白血球介素(IL)-6阻斷劑。為增加療效和減少不良反應,本類生物製劑宜與胺甲蝶呤聯合應用。其主要的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反應和輸液反應,可能增加感染,尤其是結核感染的風險,有些生物製劑長期使用會使發生腫瘤的潛在風險增加。用藥前應篩檢結核,除外活動性感染和腫瘤。
糖皮質類固醇:有強大的抗炎作用,能迅速緩解關節腫痛症狀和全身炎症。治療原則是小劑量、短療程。
植物藥製劑:對緩解關節症狀有較好作用。如雷公藤多苷、白芍總苷、青藤鹼等。其中雷公藤多苷最為常用,應注意其性腺抑制、骨髓抑制、肝損傷等副作用。
出現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要及時到正規的醫院就診,不要濫用偏方、秘方,不要自行用藥,以免延誤病情。如果以上藥物治療效果欠佳,且病人出現關節畸形,嚴重影響關節功能,可考慮行外科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