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腸胃炎病人一般經過積極治療,2-3天後可明顯好轉,5-7天左右可完全恢復。
急性腸胃炎又稱為感染性腹瀉,通常是由於胃部、腸道等消化系統組織感染細菌、病毒或寄生蟲所致,病人典型症狀包括有發熱、乏力、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等。對於急性腸胃炎病人,可以通過血清學檢查、糞便培養等檢測方式,查明具體敏感菌類型後,再選用針對性抗菌素進行抗感染以及對症治療。正常情況下,多數病人在治療後的2-3天即可明顯好轉,5-7天左右可實現痊癒。
急性腸胃炎病人治療期間,要儘量多選擇流質、清淡類食物,減輕胃腸道功能負擔的同時,還能起到補充電解質,預防脫水症狀發生。
急性腸胃炎一般來得快,去得也快,治療得當的情況下,三五天就能恢復。但如果處理不當,這些迅疾的症狀有可能造成病人出現電解質不平衡、酸中毒,甚至休克等危急情況。
當然,急性腸胃炎最重要的處理方法就是儘快就醫,在藥物方面要遵循專業醫生的醫囑,一般人需要做的是在飲食上有所應對。
腸胃炎急性發作期間,如果病人出現大量嘔吐和劇烈腹痛的情況,那暫時不能吃東西,需讓病人儘快臥床休息,等症狀緩和後,酌情喝一些糖鹽水即可,這是為了防止嘔吐過量導致電解質不平衡。
如果病人真的出現脫水或電解質不平衡的症狀,如肌肉痙攣、眩暈、意識混亂甚至昏厥等,應立即送往醫院急診救治。
腸胃炎急性發作結束,進入恢復期後,飲食上應儘量以流質食物為主,選擇細軟、少渣、易消化的食品,如米湯、藕粉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應該避免選擇容易產氣或脂肪含量較高的食物,如牛奶、豆奶等乳製品;此外還要避免使用醋、辣椒、蔥、姜、蒜、花椒等刺激性調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