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鈣化怎麼辦?

醫师头像 王淑*

腎臟的鈣化其實是影像學概念,尤其是超音波下可以清楚看見在腎臟實質、腎盂、腎盞、黏膜表面等,會有鈣化斑、鈣化點,其治療原則通常是根據不同病因而選擇。

血管鈣化其實是腎實質血管壁的鈣化,從泌尿科的角度分析,無須做任何針對性處理,但會建議患者應該在心臟內科門診追蹤,並強烈建議進行嚴格的低鹽、低脂飲食控制,避免全身其他部位臟器進一步的血管鈣化,尤其是心臟血管的鈣化,避免冠心病的發生與進展;

腎臟鈣化主要是集中在腎盂黏膜表面,認為是一種結石的早期表現,隨著時間推移鈣化斑可能會演變為腎結石,通常暫時可考慮無須手術治療,但需要進行嚴格的生活、飲食、飲水習慣指導與習慣培養,如少吃植物性蛋白,包括菠菜、紫甘藍、動物內臟等。同時還要多喝水、多運動,促使尿液中鈣鹽、磷酸鹽、尿酸鹽濃度降低,避免鈣化斑迅速進展為腎臟結石。如果鈣化斑確實已經進展為結石,對於1公分以下的結石,依然可以保守觀察與治療。但對於1公分以上的腎結石,則需考慮採取較積極的軟式輸尿管鏡等微創手術進行處理。

醫师头像 李*

腎臟的鈣化,可分為點狀的、片狀的或者是區域性的,或是整個腎臟都鈣化。從點狀來看,可能有些腺管以前分泌不通暢,就會引起鈣化點。片狀的鈣化有可能是因為腎臟的局部供血不足,腎臟的局部梗塞。 整個腎臟的鈣化,是感染性疾病或是免疫性疾病,引發整個腎臟鈣化,稱作「腎自截」。 對於損傷或是感染、炎症引起的鈣化,其實是後期的表現。

在出現鈣化灶的時候,已經沒有以前的炎症或是損傷原因,可以根據鈣化的情況去追蹤損傷原因、鈣化原因。點狀的鈣化,無須處理;片狀的鈣化,一般也無須處理,需要的是追蹤其原因。有一種鈣化可能需要處理,就是在腎盂內部的鈣化。腎盂內部的鈣化,在腎乳頭、腎柱或是在集合系統鈣化以後,掉落下來在腎盂內形成結石,這種鈣化有可能在顆粒較小的時候,可以排出到輸尿管。此外,它可能會越來越大,在腎盂內形成腎臟結石,有可能造成腎臟集合系統的阻塞。這種鈣化可能需要進一步釐清與處理。

醫师头像 路少*

腎鈣化是指鈣鹽在腎臟沉積,出現鈣化斑或鈣化點,通常繼發於腎臟感染或出血等狀況引發後。通常情況下,如感染、腎臟微小結核病灶、腎臟感染病灶等病灶活化後,鈣鹽就會沉積上去,導致腎臟鈣化。此外,有時出血病灶也會導致腎臟鈣化,說明腎鈣化是比較好的現象,至少不是預後不良的指標。

部分腎臟鈣化可能會發展成腎臟結石,所以遇到腎鈣化時,要看鈣化的原因、大概位置。如果在腎盂腎盞內就可能形成結石,此外,在腎實質內也有可能形成結石,此時要讓病人盡量預防腎結石形成的因素。

讓病人不要攝取過多的含鈣食物,如國人常吃的保健食品、補品等,都含有一定數量的鈣,此時要停止服用。此外,一些補鈣藥物非必要時也不要服用。此外,應避免病人出現高尿酸血症、高草酸等狀況,盡量避免高普林食物,以及含有較高草酸的食物。

本內容不能作為疾病治療的依據,請充分理解此點,是否前往醫療機構就診請自行判斷,風險請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