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通常每天排便一次,並會排出黃色成形的大便。如果大便常年不成形,則需要警惕是否存在其它疾病,比如感染性或者潰瘍性結腸炎。病人可以進行相關檢查,比如檢查血液常規,觀察白血球水平是否升高,是否存在嗜中性白血球升高的情況,以此了解是否發生感染。並且可以進行大便常規加潛血加大便培養檢查,判斷腸道菌群是否失調,是否正處於細菌失調的情況。
此外建議病人進行大腸鏡檢查,了解是否存在比較嚴重的疾病,比如有沒有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腸結核,甚至有沒有大腸癌等。如果做完血生化、大便常規加培養以及大腸鏡等檢查,病人並不存在明顯器質性病變,此時即使大便不成形也無需過於緊張。如果診斷存在比較特異的疾病,比如潰瘍性結腸炎,則應找到專科醫生進行針對性診斷和治療。
在臨床當中,大便鬆散不成形原因非常多也比較複雜,包括功能性因素和器質性因素:
功能性因素最常見,比如消化不良、腸功能失調,腸躁症等常伴有大便的不成形,但往往需要大腸鏡檢查以除外器質性病變。
器質性病變包括急性腸炎引起的飲食不潔,各種細菌、病毒感染等引起的各種腸炎,會導致大便鬆散不成形,便多為稀便,往往伴有腹痛,發熱等表現。
炎症性腸病,比如潰瘍性結腸炎,也可以引起長期大便鬆散不成形,往往伴有黏液膿血便。
另外,也要注意腸道的腫瘤引起的大便不成形。
因此,大便鬆散不成形的原因比較複雜,如果有腹痛、腹脹、黏液膿血便、消瘦等伴隨症狀,或者有大腸癌家族史、或年齡大於50歲的人群,建議完善大腸鏡檢查,除外上述器質性的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