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以下氣道為下呼吸道,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急性氣管炎、支氣管炎、肺炎,可由感染、理化、過敏等因素引起,表現為發熱、咳嗽、咳痰等。
起病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如鼻塞、流涕、咽癢、咽痛、聲嘶、刺激性咳嗽,全身症狀輕微等。初期出現的咳嗽隨著疾病的進展愈發明顯,如有支氣管痙攣時,可出現哮鳴和氣急。起初無痰或痰不易咳出,隨後痰量逐漸增多,由黏液樣轉為黏液膿性。合併肺炎者可出現持續發熱。
急性氣管炎給予青黴素、鏈黴素、四環素、強力黴素等抗生素治療,當發熱及咳嗽不宜控制時可適當應用磺胺類藥物。支氣管炎對急性支氣管炎的病人應用抗菌藥物治療,可應用針對肺炎衣原體和肺炎支原體的抗菌藥物,如紅黴素、克拉黴素、阿奇黴素。慢性支氣管炎病人,輕症可口服,較重病人用肌注或靜脈滴注抗菌藥物,常用的有青黴素G、紅黴素、氨基甙類、喹諾酮類、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等。肺炎肺炎治療的最主要環節是抗感染,可選用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氟喹諾酮類、碳青黴烯類等抗生素治療,必要時可聯合萬古黴素、替考拉寧或利奈唑胺。
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氣管和支氣管,臨床上將鼻腔、咽、喉稱為上呼吸道,而氣管和支氣管稱為下呼吸道。
感染可發生在呼吸道的任何部位,呼吸道感染,因此就分為上呼吸道感染與下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以病毒性感染占大多數,可以占到70%到80%,而細菌性感染占20%到25%,普通的感冒,也就是老百姓說的傷風,通常是由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引起,它可以表現為打噴嚏、流鼻涕、嗓子疼、乏力或者有低熱的症狀。而流行性感冒主要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可以在小範圍內爆發,病人出現高熱、全身肌肉疼痛、結膜炎等症狀。
而下呼吸道感染,細菌的感染就要多一些,包括急性的氣管、支氣管炎、慢性的支氣管炎、肺炎、支氣管擴張等,它主要是以細菌性感染,還有不典型致病菌感染為主,病毒性感染要少於上呼吸道感染,因此對於下呼吸道的治療也和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療是有不同的,上呼吸道的感染主要是以抗病毒為主,可以應用中醫中藥來進行治療,下呼吸道感染在有明確的細菌感染的指征的時候,比如發熱、咳吐大量的黃痰,或者胸部X線顯示有支氣管炎的改變,這個時候就是要以應用抗生素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