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腳是指足癬,足癬爛腳丫主要是由於皮膚癬菌刺激,導致局部形成炎症性損害而引起。可通過藥物治療(如 Bifonazole 溶液)、調整飲食、家庭護理等方式改善。
如果平時不注意個人衛生,會導致足部淺表層皮膚受到真菌感染,從而引起炎症性損害。臨床主要表現為搔癢難忍、趾間發白等症狀,隨著病情的加重局部還會出現紅色糜爛面、滲液等情況。可遵醫囑局部使用 Bifonazole 溶液進行治療,因為在噴塗該藥物後,可有效地抑制真菌細胞膜中麥角甾醇的合成,從而破壞真菌細胞膜的完整性,導致真菌細胞死亡。而且該藥物還可有效地抑制真菌信號通路活性,從而防止真菌繼續生長和繁殖。
對於患有足癬的病人,平時應避免進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花椒、大蒜等,以免對患處造成刺激,使炎症損害加重。同時可多吃些富含蛋白質和維他命的食物,如雞蛋、牛奶、瘦肉、胡蘿蔔、奇異果等,可有效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
在藥物治療的同時,應保持腳部的清潔和乾燥,避免穿不透氣的鞋襪,以免導致病情加重。同時還應避免與他人共用生活物品,如拖鞋、毛巾、浴盆等,以免造成交叉感染,使病情反覆發作。
在使用藥物時,需要嚴格遵從醫囑按照劑量使用,不可私自盲目用藥,以免影響身體健康。在通過上述方法治療後,如果症狀未能得到改善,應立即就醫治療,以減少其他併發症。
香港腳出現腳丫糜爛的情況,是真菌感染侵犯皮膚角質層所致,足癬本身就有一種分型是浸漬糜爛型,好發於第4-5腳趾間。治療可以選擇口服的抗組織胺藥,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止癢,再配合口服的抗真菌類藥物,目的是為了抗真菌,如 Terbinafine 。
至於已經糜爛的情況,最好用慶大黴素溶液濕敷,使用無菌紗布浸泡以後,濕敷已經糜爛的部位,大概2-3天左右,這種糜爛的部位會出現乾燥的改變,然後外塗抗真菌的藥膏,如萘替芬酮康唑乳膏等,一般皮疹消退後,需要外用藥再鞏固一週,避免病情的反覆。
治療香港腳,可以外塗各種抗真菌的藥膏。香港腳的學名為足癬,是由致病性真菌引起的趾間、足跖、足側緣的傳染性皮膚病。
水泡型香港腳,原發損害以小水泡為主,成群或散在分布,常出現於足跖中部或趾間的皮膚,足跟比較少見。丘疹鱗屑型最常見,多見於趾間,皮膚損害為丘疹、鱗屑、界限清楚,搔癢症狀可輕可重。浸漬糜爛型(間擦型),以4-5趾間和3-4趾間最為常見,趾間和趾下方屈側均為好發部位,多見於手足多汗、雙足長浸在水中或長期穿膠鞋的人,夏季多發或加重。皮膚損害表現為趾間糜爛、浸漬發白,除去浸水鬆軟的角質層可見其下紅色糜爛面,病人搔癢感比較明顯。角化過度型,此型皮膚損害多累及整個足跖,甚至足背,雙足對稱,皮膚乾燥、增厚、多鱗屑,冬季足跟、足緣可有鱗屑。有些病人的皮膚損害表現,可具有以上四型中的兩型或兩型以上,稱之為混合型。
足癬的真菌學檢查陽性,足癬的治療以外用藥物為主,不同類型的足癬採用不同的藥物。常用的抗真菌藥物有 Terbinafine 乳膏、酮康唑乳膏、 Miconazole 乳膏等等,頑固性足癬可以配合口服抗真菌藥。病人要注意個人衛生,不共用毛巾、拖鞋、腳盆等,勤換襪子,儘量穿通風透氣的鞋、襪,治療足部的多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