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底按摩有顆粒感,可能代表存在筋膜沾黏、足癬、脂肪粒、雞眼等情況。日常生活中應注意腳部的清潔與衛生,注意勤換鞋襪,穿著合腳的鞋子。
如果足底的肌肉以及筋膜組織出現損傷,導致筋膜組織變性、攣縮,出現筋膜沾黏,則會出現腳底按摩時有局部突出的情況。
如果病人被真菌感染,出現足癬,由於炎症反應,可能會引起腳底按摩時有局部多處突起的情況,同時還會伴有局部皮膚搔癢、紅腫等症狀。
如果腳底局部皮膚缺水,或機體內分泌失調,可能會導致局部皮脂腺分泌旺盛,容易出現脂肪粒,會有顆粒感。
長期走路、穿高跟鞋,或穿碼數不合適的鞋子,可能會使腳底受到擠壓、摩擦,皮膚逐漸角質化,容易生繭或長雞眼,按摩起來不平整,感覺一粒粒的。
如果感染人類乳突病毒,出現腳底的跖疣,或腳底出現良性的小囊腫、血管瘤等,由於跖疣、囊腫、腫瘤的突出,也會導致上述症狀。
按摩腳底有顆粒感通常是真菌感染或足蘚等引起。
真菌感染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一般真菌感染的發病率會比較高,而且病人在病程中的症狀比較明顯。真菌感染一般會出現腳趾脫皮,還會伴有按摩腳底有顆粒,可以服用 Itraconazole 或者 Terbinafine 等藥物治療,也可以局部塗抹 Miconazole 乳膏和 Terbinafine 乳膏等藥物。
足蘚被稱為香港腳,一般表現為紅斑、脫皮或水泡,可以使用 Bifonazole 或硫康唑等藥物治療,也可以用薑片或白醋泡腳緩解症狀。按摩腳底有顆粒時需要注意腳部衛生,保持雙腳乾爽清潔。
如果刮腳底時出現大筋,而且存在顆粒,可能表明臟器存在問題。由於尚未明確其所處於的經絡位置,以及其他伴隨症狀,因此無法明確其病情。此時建議儘早前往醫院的中醫科就診,並根據其病因和病情狀況,遵醫囑予以相應的治療,以改善病情。
從中醫理論認為,足底是人體各部位器官的反射區。通常情況下,經絡是機體運行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道。如果經絡不通,氣血瘀阻,則臟腑失調,容易引起肢節疼痛、青筋顯露等表現。因此在刮腳底的時候,可能出現僵硬、筋結等情況,亦可表現為細小的顆粒。待明確其大筋位置之後,通過中醫的辨證施治,則可以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進行治療,以免病情持續加重。
在日常生活中,建議注意腳底皮膚的衛生,及時清洗腳底,並且儘量穿著寬鬆、舒適的鞋襪。除此之外,還可以根據具體病情,由專業的中醫進行推拿、針灸等中醫物理治療,以改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