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蛇(帶狀疱疹)痊癒多年後,突然出現神經痛的原因為何?

醫师头像 劉文*

皮蛇(帶狀疱疹)痊癒,甚至連神經痛都治癒了幾年後又再次出現疼痛,這可能是病毒加重或復發所導致,表示當時的治療並未完全根除。特別是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是會反覆發作的,且帶狀疱疹病毒的活性很強。若當時治療不徹底或方法不當,都有可能導致病況潛伏、急遽惡化,出現反覆發作,進而引起帶狀疱疹的疼痛,甚至可能持續1至2年、10年,都可能引發再次疼痛。

因此,針對後遺神經痛的止痛治療格外重要。首先,必須進行抗病毒治療。出現此類情況時,常規會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2週,例如:伐昔洛韋(Valaciclovir,又稱泛昔洛韋)或阿昔洛韋(Aciclovir)。在此同時,應進行止痛治療,並選擇一個合理、周密的治療方案。可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或使用卡馬西平(Carbamazepine)、普瑞巴林(Pregabalin)等藥物,甚至可考慮使用神經營養藥物。若有必要,也可結合中藥、物理治療,甚至微創的無線射頻燒灼術(Radiofrequency ablation,俗稱調頻)、神經刺激或電刺激等方法進行綜合治療,以期控制頑固的帶狀疱疹後遺症,甚至改善和緩解疼痛。

醫师头像 辛*

由帶狀疱疹引起的神經痛稱為「帶狀疱疹後神經痛」,可能發生於疱疹出現之前,也可能與疱疹同時出現,更可能在疱疹消失後,遺留而產生的神經痛。因此,可以區分為「疱疹神經痛」與「疱疹後神經痛」。

對於初期症狀,可口服神經營養藥物合併止痛藥物。神經營養藥物如甲鈷胺(Mecobalamin,維生素B12的一種)、維生素B1。止痛藥物則可選擇加巴噴丁(Gabapentin)、普瑞巴林(Pregabalin)。必要時,可合併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或合併使用弱鴉片類藥物,如可待因(Codeine),也可合併使用強鴉片類藥物,如安非他命(Amphetamine)與氫可酮(Hydrocodone)的複方製劑(例如:Acetaminophen with Hydrocodone)。

若皮膚乾燥、無化膿或感染的情況,可針對皮損區域進行注射治療,這有助於緩解疼痛。通常經過3至5次的治療,疼痛即可痊癒。對於嚴重的帶狀疱疹後神經痛,可考慮接受超音波導引下的選擇性神經根阻滯治療,一般也需要經過3至5次療程。雖然疼痛在治療間隔期有所減輕,但仍建議合併口服藥物,直至疼痛完全消失。

醫师头像 孫嘉*

帶狀疱疹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感染所引起的一種常見皮膚疾病,其臨床表現主要是皮膚上出現單側分佈的群集性水疱,同時伴隨明顯的神經疼痛。

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原本就潛伏在局部的感覺神經節內。當身體免疫力下降時,例如過度勞累、受傷、年老體弱等情況,就可能導致病毒重新活化,進而引起感覺神經節及神經纖維發炎、損傷,甚至發生壞死、變性,因而引起神經疼痛。神經的損傷通常恢復得較慢,比皮膚上水疱癒合的時間更長。即使肉眼可見的帶狀疱疹水疱皮損已經痊癒,神經疼痛仍可能持續較長一段時間才能逐漸恢復。因此,有相當比例的病患會出現疱疹後遺神經痛,有些甚至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以上仍無法完全恢復。

具體情況與每個人的免疫狀態和神經損傷的程度有關,但根本原因在於神經受到了損傷,且神經修復過程緩慢,這也是導致許多帶狀疱疹痊癒後仍有神經疼痛的主要原因。

本內容不能作為疾病治療的依據,請充分理解此點,是否前往醫療機構就診請自行判斷,風險請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