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上消化道出血有什麼症狀?
2024/12/09共3個回答
畢* 醫師#1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食道、胃、十二指腸、膽囊、胰臟等病變引起的出血,常見疾病包括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食道靜脈曲張破裂、急性胃黏膜病變、食道癌、胃癌、胰臟癌等。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一般都有黑便或柏油樣便,若出血量大、速度快還可出現嘔血,呈咖啡渣樣或鮮血,可伴有血塊。嘔血前常有上腹不適及噁心,隨後嘔吐出血性胃內容物。
無論是上消化道還是下消化道出血,短時間內出血量較大的病人可出現頭暈、心悸、乏力、肢體發冷、呼吸急促、眼前發黑、血壓偏低等。
根據不同的發病原因和出血程度,病人還可伴有噁心、嘔吐、腹痛、反酸、燒心、噯氣、腹瀉、便秘、里急後重、發熱、腹部腫塊、皮膚黃染、皮膚黏膜出血等諸多症狀。而每日5ml以下的消化道出血,一般無肉眼可見的糞便顏色改變,稱為隱性消化道出血,需要使用隱血試驗才能確定。
賈淑* 醫師#2
消化道出血指的是從食道到肛門之間整條消化道內任意部位的出血。按出血的部位可以分為上消化道出血(食道到屈氏韌帶處)、中消化道出血(屈氏韌帶到回盲部)和下消化道出血(回盲部到肛門處)。少量的消化道出血(小於五毫升),臨床上沒有症狀。當出血量大於5毫升時,可以出現大便隱血陽性。這需要在實驗室才能檢測出來。而消化道出血量達到五十毫升以上時,大便會變黑。因此,大便顏色突然發生變化,呈現柏油樣的黑色便時,需要排除消化道出血可能。
當然,我們吃了豬血、鐵劑或鉍劑大便也會變黑,需要進行區分。當胃中的積血量達到250毫升可以誘發嘔吐,出現嘔血的情況。如果出血量持續增加,一次性出血量超過400毫升時,人體可因血容量減少出現頭暈、心悸、乏力的症狀。短時間內出血量超過1000毫升時,則人體會出現四肢冰冷、心慌氣促、血壓降低的休克表現。
本來好端端的一個人,突然暈倒在你的面前,是不是感覺有些手足無措?急性大量的消化道出血後可以導致失血性貧血。消化道大量出血後,有部分朋友會出現低熱的情況,通常持續3~5天可恢復正常。有可能與周圍循環衰竭導致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出現障礙有關。消化道大出血時病情危重,需要及時採取有效措施止血、擴容、抗休克治療。當你出現黑便時就需要積極治療,切勿疏忽大意。要知道:「小洞不補,大洞吃苦」,少量出血不控制,大量出血就很難控制了。
王家* 醫師#3
上消化道最常見胃潰瘍或者球部潰瘍,潰瘍沒有得到有效控制以後,慢慢的會腐蝕消化道,比如腐蝕胃壁或者十二指腸球部黏膜下的血管,造成大出血,最常見吐血、嘔血,有些比較隱匿性的潰瘍病人,表現為便血、黑便。
這些年隨著常見的胃潰瘍治療藥物的應用,這兩年潰瘍病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已經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現在因為胃癌、消化道腫瘤發生,引起的腫瘤破潰出血,引起的消化道出血。
對於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療,首先明確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是潰瘍還是腫瘤,還是其它原因。如果有機會在胃鏡下或者內鏡下,能夠治療控制出血的,主張優先在胃鏡下進行治療,如果內鏡下治療難以控制,可以通過外科腹腔鏡,或者開放手術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