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陰虛是腎虛的一種類型,為中醫名詞術語,指腎臟陰液不足之證,又稱腎水不足或真陰不足。是由於腎陰虧損,失於滋養,虛熱內生所表現的證候,中醫臨床稱為腎陰虛證。多由久病耗傷,或稟賦不足,或房勞過度,或過服溫燥劫陰之品所致。
腎陰以腎中精氣為物質基礎,對各臟腑組織起著滋養和濡潤的作用,與腎陽相互為用,共為人體生命活動之本。腎陰充足,則全身之陰皆充盈;腎陰衰,則全身之陰皆衰;腎陰亡,則全身之陰皆亡,人的生命也就停止了。若腎陰不足,則津液分泌減少,表現為陰虛內熱及陰虛陽亢之象,證見腰膝酸痛,頭暈耳鳴,失眠多夢,五心煩熱,潮熱盜汗,遺精早洩,咽干顴紅,舌紅少津無苔,脈細數等,治宜滋陰降火,其病位在腎,常涉及肺、心、肝等髒。治療腎陰虛的中成藥有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左歸丸等滋陰類的藥物。中藥有熟地黃、何首烏、枸杞子、龜甲膠、女貞子等。
腎陰虛時間過久,可能會造成腎陰虛的症狀,所以應該根據自身情況,及時對症治療,以免時間過久耽擱病情,給身體造成更大的不便。平時應當適當的規律飲食清淡、營養均衡,禁止吃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適當的運動,增強自身體質。
治療肝腎陰虛首選的中成藥是六味地黃丸,是中醫臨床上,治療肝腎陰虛的著名方劑,由熟地、山茱萸、山藥、澤瀉、茯苓、丹皮六味藥組成。用於治療肝腎陰虛導致的頭暈目眩、腰膝酸軟、盜汗遺精、耳鳴、聽力下降及陰虛日久、陽熱亢盛導致的手足心熱、口乾咽燥、發熱,熱就像從骨頭裡蒸出來一樣,舌紅少苔、脈細數。
肝腎陰虛的主要症狀主要為:頭暈目眩、目干、視物昏花或雀盲、齒搖發脫、耳鳴、五心煩熱、失眠多夢、午後潮熱,顴赤盜汗、容易疲勞、肢體麻木,筋脈拘急、抽搐、面色暗黑、毛髮不榮、爪甲枯脆、脅隱痛、形體消瘦、口燥咽干、失眠多夢、腰膝酸痛、不孕、舌紅、少苔、女子經少或經閉、男子遺精、脈沉弦數等。本證以腰膝酸軟、脅痛、眩暈、耳鳴、遺精等與陰虛症狀共見為辨證的主要依據。
六味地黃丸的組方特點是三補三瀉,腎、肝、脾三髒之陰並補,而重在補腎陰、瀉腎降濁、瀉肝火、滲脾濕而三髒並瀉,以補為主、以瀉為輔,防止滋補過度而產生滯膩的弊端。
臨床上六味地黃丸,廣泛用於慢性腎炎、高血壓、糖尿病的治療中,通過辨證符合以上證侯特點均可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