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硬化有什麼症狀?頭暈較常見
2024/12/09共4個回答
沈小* 醫師#1
頸動脈硬化是非常常見的疾病,頸動脈是供應大腦的非常重要的血管,頸動脈硬化隨著頸動脈硬化程度的不同,可以表現為不同的症狀。初期頸動脈硬化,表現為頭昏、記憶力減退等,如果頸動脈硬化進一步加重,引起頸動脈的閉塞,大腦缺血就會造成腦梗塞,也就是中風。
頸動脈硬化治療前首先要分清楚頸動脈硬化所處階段,如果不存在狹窄,對症處理血脂、血糖等基礎問題即可,無需特殊處理。若頸動脈斑塊形成或狹窄嚴重,可按照嚴重程度分別處理。若狹窄程度在50%以上,病人無症狀,可不做處理。若狹窄程度在50%以上,伴頭暈、一過性腦梗塞等症狀,建議行手術治療。
手術處理時可選擇斑塊切除手術或支架手術,後者需視病人年齡情況進行選擇。若狹窄程度在75%以上,即使病人無症狀,也建議進行手術處理,手術方式包括直接開刀和支架手術。
顧敏* 醫師#2
頸動脈硬化病人在局部常沒有什麼症狀,但當它逐漸發展導致頸動脈狹窄時,會出現大腦供血不足的表現。
狹窄較輕的病人可以出現眩暈、耳鳴、視物不清等症狀,有時眼底檢查還可以發現眼底動脈硬化。如果進一步發展導致通過狹窄部位的遠端供血血流減慢、血流量減少,那麼整個大腦可能都會發生缺血性改變,也會繼發大腦白質脫髓鞘和記憶力、反應能力障礙等問題。
如果阻塞血管達到70%,同時合併斑塊破裂、粥樣硬化的栓子形成、繼發血小板激活形成血栓,那麼血栓脫落會導致腦栓塞的發生,甚至造成供血區域的腦梗塞,出現偏癱、失語等相應的症狀。
張連* 醫師#3
絕大多數頸動脈硬化斑塊是生理性,觀察即可,沒有必要進行積極的藥物治療,甚至外科手術的干預。但個別頸動脈硬化斑塊通過超音波或核磁發現不穩定,可能是表面纖維帽不完整,內置內核易從表面潰瘍脫落導致遠端腦梗塞,或者斑塊負荷量大,已經對頸動脈造成明顯影響,出現嚴重狹窄甚至接近閉塞,此時在積極藥物治療的基礎上,甚至需要考慮外科手術治療。
藥物治療目前最經典的就是阿斯匹靈、保栓通這兩種抗血小板藥聯用,同時合併降脂藥物如他汀類藥物的治療,因為他汀類藥物在硬化斑塊負荷量很大時,逆轉負荷非常有作用,而且已經通過多項臨床研究證實。
如果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病人還是有嚴重腦缺血的表現,甚至腦梗塞,而且整個管腔明顯狹窄,甚至出現超音波影像下的典型潰瘍,這時要考慮動手術。如果條件允許、解剖位置允許、身體情況允許,一般首選頸動脈內膜剝脫手術,如果條件不合適,可以做頸動脈支架手術,這兩種手術都針對病人個體化,選擇最適合病人的治療方式。
金小* 醫師#4
頸動脈硬化的危害不容小覷,它既是全身動脈硬化的表現,本身又是導致腦缺血的元兇,嚴重會致腦梗塞。
之所以很多人都是在體檢的時候查出頸動脈硬化,就是因為它在發病初期都沒有明顯的症狀,即便有症狀,也都不明顯,像是頭暈、乏力、打哈欠等等,這些常見於中老人的症狀,很少引起重視,但或許就是頸動脈硬化的表現。
隨著頸動脈硬化的繼續發展,血管變得狹窄,開始影響正常的腦組織、五官等處的供血供氧,然後就會有所表現,常見的頭暈、頭痛;肢體麻木,持物無力,走路姿態異常;哈欠連連,流口水,口眼歪斜;舌頭僵硬,說話困難,吐字不清;視物模糊,視力下降;失眠多夢,乏力倦怠;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等。這些都是典型的腦缺血症狀,可能是一過性的表現,也可能是易被忽視的表現,總之還是很難引起病人的重視。
若發現腦缺血症狀後,仍舊不以為然,動脈硬化繼續惡化導致血管嚴重狹窄,甚至直接閉塞,就有可能誘發腦梗塞,當然還有心肌梗塞等,這是動脈硬化發展的最嚴重的後果。該階段的病人一旦發病,就會有明顯的異常症狀,比如腦梗塞會導致偏癱、失語、大小便失禁等嚴重的後果,甚至終身無法自理。心肌梗塞會導致劇烈的胸痛、胸悶、大汗淋漓、煩躁不安等症狀,嚴重直接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