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況下,女性月經期不應該發燒。女性月經期處於早卵泡期,此時體溫處於較低水平,在月經後、排卵前、排卵後體溫會升高0.5℃,但均在生理範圍內,屬於生理性體溫升高,均不會表現為發燒。
如果體溫超過37.3℃,提示可能存在感染。如果同時合併經痛,需要排除巧克力囊腫破裂的可能。此時通常會出現較明顯的腹痛,既往通常會有卵巢巧克力囊腫的病史,到醫院檢查可以發現子宮、骨盆腔壓痛異己骨盆腔積水,巧克力囊腫可能較前有所縮小,還可能是合併骨盆腔感染,如骨盆腔炎。由於月經期抵抗力下降,微生物在此時容易繁殖、生長,如果引起局部炎症,也會導致下腹痛以及發燒,嚴重者還可能導致輸卵管卵巢膿腫。
月經來發燒了需根據身體症狀予以相應的處理方法。如果體溫沒有超過38度,可暫時不必採取藥物治療,可以進行物理降溫,比如用溫毛巾擦拭額頭、腋部和四肢等血管豐富處,可以幫助其身體散熱,起到較好的降溫作用,也可使用退燒貼貼在病人額頭來達到退燒效果。
如果體溫已經超過38.5度,需及時去醫院就診,通過血液檢查來判斷有無細菌或病毒感染,再進行對症治療。如果是細菌感染引起的發燒,可在醫生指導下口服阿莫西林、羅紅黴素等抗生素的藥物進行治療。若是病毒感染引起的發燒,可給予抗病毒口服液、克流感等抗病毒藥物,同時也可配合服用退燒藥物緩解發燒症狀,比如普拿疼、布洛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