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事後避孕藥後,多數女性會在預估的下次月經期前後發生月經,有可能會出現一定時間的提前或者延遲,但是相差不會太久。
目前使用的最常事後避孕藥屬於一種孕激素製劑,用藥方法是在女性發生性生活後72小時之內口服一片,因為服藥次數比較少,並不是長期用藥,所以一般對月經周期的影響不大。
在女性發生性生活後,如果女性在月經周期的前半程服用事後避孕藥,此時處於月經周期的增殖期,受到外源性孕激素的影響,子宮內膜可能出現異常增厚。但是在停藥之後,體內激素水平下降,可能提前出現子宮內膜脫落,出現消退性出血,並不屬於真正的月經。也有部分病人並不會出現消退性出血,而是在正常月經期之前出現下一次月經。
如果女性在月經周期的後半程服藥,也就是在分泌期服藥,會導致體內孕激素含量進一步升高,有可能會延長子宮內膜增厚的時間,從而導致月經時間延遲,但是也有部分病人不會出現明顯的延遲。
如果在月經的前半期(排卵前)服用事後避孕藥,由於藥物中具有大量孕激素,而孕激素具有抑制排卵的作用,當排卵發生延遲,就會導致月經延後出現。
如果在月經的後半期(排卵後)服用事後避孕藥,由於其可導致血液中的孕激素水平暫時性升高,而當孕激素水平下降後,就會出現撤退性的出血現象,就表現為月經提前。
需要注意的是,事後避孕藥有一定的避孕失敗率,對於月經延遲的病人,應注意檢查是否發生了意外懷孕。另外,長期使用事後避孕藥,可能影響內分泌系統,導致月經失調,一般不建議把事後避孕藥作為一種常規的避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