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克氏囊腫就是在膝關節後方的膝盖窝里出現了一個囊腫,實際上,這病是一種良性病變,可分為先天和後天兩種,前者多見於兒童,後者多見於成年人。成年人貝克氏囊腫可由滑囊本身的疾病如慢性損傷等引起,老人發病則多與膝關節病變和增生性關節炎有關。這些原因會導致膝關節囊出現薄弱區,當關節腔壓力增加時,後方關節囊會破裂,產生裂口,關節液經過裂口進入膝關節後方,形成囊腫。這個裂口往往是一種單向活瓣結構,膝關節液很容易進入囊腫中而很難回到關節腔里,因此,囊腫會越來越大。
貝克氏囊腫初期常沒有明顯症狀,只是偶爾會出現膝關節後方的疼痛,用手可摸到局部隆起感。病情可以多年不進展,直到某一天,無意中的一次扭傷或者拉傷,會導致裂口突然增大,囊腫隨之增大,膝關節會出現明顯的疼痛和酸脹,行走後會加重,很難緩解。
一般情況下貝克氏囊腫微創手術後两週左右可以恢復,貝克氏囊腫是在膝關節後出現囊性的腫物,一般按壓的時候比較軟,拿一個手電照射會發現裡面可以透光,即透光試驗是陽性的,大多數情況的貝克氏囊腫都是由於膝關節的骨關節炎造成的。
由於骨關節炎當中的一些肌腱具有分泌黏液的功能,黏液過多就會形成膝盖窝的囊腫。一般初期貝克氏囊腫較小,不影響工作、生活,無需處理,觀察就行。如果囊腫逐漸增大,產生局部的疼痛、酸脹和壓迫作用,則應進行手術切除,一般術後3-5天即可以下地活動、走路,两週左右即可以完全恢復。如果沒有傷口感染等情況,两週左右可以進行活動、走路以及相應的工作、生活,都可以不受到影響。
目前貝克氏囊腫的微創手術可以採用關節鏡治療的方法,通過關節鏡微創手術的方法切除貝克氏囊腫,同時要對囊腫的根源進行結紮,才能防止囊腫的復發。一般關節鏡往往是打幾個眼進行手術,相對來說對於軟組織以及局部的肌肉損傷較小。
貝克氏囊腫是指膝盖窝內側腓腸肌滑囊的積水。貝克氏囊腫位於半膜肌與腓腸肌內側頭之間,部分與關節腔相通。貝克氏囊腫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兩種。原發性貝克氏囊腫多見於兒童,多為雙側,但不一定同時發生,囊腫起源於關節腔,但關節本身並無病變。真正的發病原因不清。繼發性貝克氏囊腫多見於成人,常繼發於骨關節炎、半月板病變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其發病的關節內壓力增高,關節內液體經關節與滑囊間的孔道溢出而形成囊腫。貝克氏囊腫初期症狀不明顯,僅有窩部不適或脹感。當囊腫增大時,則在膝關節後方出現腫塊,屈膝不便。腫塊呈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光滑有彈性,無壓痛或僅有輕壓痛,伸膝時腫塊明顯且變硬,屈膝時腫塊不明顯且較軟。X線檢查有助於排除膝關節的骨性病變,但對貝克氏囊腫本身的診斷幫助不大。超音波檢查可實現對貝克氏囊腫的快速診斷,但對於貝克氏囊腫更精準的診斷則有賴於磁振造影檢查。較大的貝克氏囊腫應手術切除,關節囊的缺損不必修補。對少數術後復發者,可再次手術切除。幼兒的貝克氏囊腫可隨訪觀察,5歲以後仍不消失者應行手術切除。較小的貝克氏囊腫可抽液後注入皮質激素類藥物,有一定效果。由關節內病變引起者,先處理關節內病變,關節內病變治癒後,貝克氏囊腫仍不消失者再行囊腫摘除。近來,關節鏡下微創切除囊腫越來越多地被應用於貝克氏囊腫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