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護腺癌第四期病人的預期壽命,通常較長,可以是2年甚至10年以上。根據中國的數據,可能全國大約50%-60%,初次即初診的攝護腺癌病人,其實屬於末期攝護腺病人,而且很多病人已經出現骨轉移,即末期攝護腺癌的非常特徵性表現。即使是該狀況病人也不用著急,因為對於攝護腺癌,特別是末期攝護腺癌,臨床存在內分泌治療的方法。病人之前常因為骨痛甚至只能臥床而不能走路,經過內分泌治療大約幾周後,病人能夠恢復走路且全身疼痛消失,臨床稱為戲劇性好轉,該情況實際在臨床非常多見。
但問題是末期的攝護腺癌,在平均接受單純的內分泌剝奪治療後,大約2年可能表現出對激素非依賴的現象,臨床稱為去勢抵抗攝護腺癌。因此在臨床方面,也出現很多種療法,比如針對末期攝護腺癌,一開始便將內分泌治療和化療聯用,或內分泌治療和新型內分泌治療,包括阿比特龍、阿帕他胺、恩雜魯胺或達羅他胺等藥物初期使用,能使該階段的病人再多活1-2年以上。所以末期攝護腺癌的治療,目前是一個快速變化的領域,腫瘤的病人可得到更長、更優質的生存時間。
攝護腺癌第四期是指攝護腺癌的末期,腫瘤長到攝護腺以外的身體遠處,包括骨轉移、內臟轉移、淋巴轉移等。對於末期病人而言,生存時間相對比較短。不同的病人有不同的生存期,根據文獻報導病人壽命可能在1-2年,長則5年。
不同的病人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案,可能獲得不同的效果。最主要的是要對病人進行準確地評估,評估的內容包括PSA到底多高、影像學檢查評估攝護腺局部的腫瘤侵犯情況。
此外,還需要影像學檢查關注病人全身的轉移情況,比如骨掃描,還有現在比較新的、精確度非常高的PSMA磁共振和PET-CT。用分子引導的影像能更清楚地展示全身攝護腺腫瘤的轉移情況,還能明確主要病灶的位置。
然後根據病灶的情況、多少採用系統治療,就是內分泌治療加上化療、標靶治療、局部的放療,綜合的治療能夠延長病人的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