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況下,做大腸鏡吃了瀉藥沒便意,可能與等待時間過短、服藥方法不正確、藥物敏感度較低、用藥不正確、用藥量過少等原因有關。
進行大腸鏡檢查前服用瀉藥,藥物起效需要一定時間。如果個人比較心急,服用藥物後等待時間過短,此時可能不會有便意。建議耐心等待一段時間,一般會出現便意。
若服用藥物的方法不正確,沒有按照醫生的指導服用藥物,或服用的藥物劑量不足,都可能影響效果。同時也可能影響胃腸道的蠕動功能,導致沒有便意的情況,此時還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再次服用瀉藥進行改善。
部分人群由於個人體質原因,對瀉藥敏感度較低,因此服用藥物之後可能不會有明顯的便意。此時需要遵醫囑更換其他瀉藥,才能達到幫助改善的效果。
如果病人在沒有醫生指導的情況下使用瀉藥,可能無法起到腸道準備需要的清腸效果。此時可以到醫院就診,配合醫生正確的藥物。
若沒有遵醫囑使用規定的劑量,可能會由於用量過少而出現上述情況,此時要遵醫囑使用,以免影響到大腸鏡檢查。
此外,腸套疊、蛔蟲性腸阻塞、腸道息肉、腸道腫瘤等疾病導致腸阻塞時,也可能出現上述情況。此時需要及時前往醫院通過影像學的方法做檢查,及時解除腸阻塞,以此改善不適症狀。
做大腸鏡檢查前需要服用瀉藥,並且需要使被檢者排出的大便像清水一樣,沒有任何的糞渣、糞質,才可認為達到了腸道清潔的程度。而做大腸鏡前必須服用的瀉藥,包括複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服用時可能需要2000-4000ml的水沖藥。通常服藥後0.5-2個小時會產生便意,並且通過藥物作用不斷排便,直至排出黃色水樣便,明確沒有肉眼可見的糞渣、糞質。
如果腸道不乾淨,大腸鏡進入後看到的結腸黏膜則會受到影響。如果糞便附著在腸黏膜表面上,則會影響到醫生對結腸黏膜的觀察。因此,做大腸鏡前需要服用瀉藥,直到排出的大便呈水樣便,並且沒有糞渣,此時才提示腸腔內已經清潔。
做大腸鏡前要喝瀉藥,目前應用的主要是複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這個藥物先是讓病人溫水泡1L的藥喝,喝後適當運動。如果還是不排便,可以揉肚子。如果效果還是不佳就接著喝,同時可以找醫生、護士進行灌腸。
在家裡可以用開塞露、甘油灌腸劑刺激直腸部位,引出乾結的宿便,稱為開塞。將下邊的乾結糞便排出後,上面這些被水分增加的、潤滑過的大便就逐步往下走,就啟動了清腸的工作。
如果用自行的、簡單的辦法還是不管用,一定去醫院急診科或者住院的病人就更方便,進行灌腸治療,灌進去生理鹽水,灌進250-500ml後,大便隨之就會排泄,這時繼續喝瀉藥就是安全的。
不要在不排大便的時候,就喝全部4L的瀉藥,會導致腹脹,甚至直接嘔吐水、液體,而且也可能會有腸阻塞,一味喝藥但是沒有排是有風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