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的原因可能有遺傳因素、疾病因素以及心理障礙因素等,口吃有相對明顯的家族聚集的特徵,認為是口腔肌肉或者語言神經中樞方面的遺傳。幼年時期常見的疾病如咳嗽、扁桃腺炎、麻疹、猩紅熱等,會影響到鼻喉,導致呼吸道出現較為嚴重的症狀,造成幼兒在患病期間出現反覆的動作或者言語,痊癒後就變成了口吃。
在語言發育時期,父母的行為例如暴力、過於嚴厲等,或者外在的環境因素,例如突然變換家庭環境、家庭關係不和諧等,都可能會對兒童造成精神壓力,導致兒童缺乏安全感,產生焦慮等情緒,情況嚴重的就會出現口吃的問題。口吃可以通過心理治療配合語言訓練幫助改善,進行語速、朗讀等語言訓練,和心理醫生對話,緩解說話時的壓力,可以逐步緩解口吃的症狀。
口吃是一種臨床症狀,表現為語言不清、口齒不清、發音不清,首先要分析它的發病原因,才能採用相對應的治療辦法。
嬰幼兒從出生以後到開始能說話的時候,出現了口吃,可能要考慮先天大腦發育不全的原因。如果有動脈硬化基礎的成年人,突然發現口齒不清、言語不利,可能要考慮急性腦血管病,比如急性腦梗塞或者腦出血的情況發生。部分病人的口吃症狀是緩慢出現,逐漸加重,還伴有吞咽的問題,比如飲水發嗆、吞咽困難、肢體肌肉萎縮,要考慮神經系統的退化性病變,比如運動神經元病。
所以針對不同的年齡考慮不同的病因,要相應的做一些檢查,對於小孩或者成年人突然出現的口吃而言,首先要進行腦部核磁或者CT檢查。對於出現口吃,同時有吞咽困難、四肢肌肉萎縮的病人,要進行肌電圖的檢查,明確病因才能對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