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抗生素分不清有害菌還是有益菌,通通殺死的。
影響腸道菌群的因素有很多,現在生活中,很過家長看似一些「正常」的生活習慣,其實就是在人為破壞腸道菌群健康。比如:追求環境的過於清潔,頻繁使用消毒劑、濫用抗生素等等。 很多家庭為了保持清潔,頻繁使用消毒劑擦地板、家具、奶瓶、玩具、用酒精擦手;有的母乳媽媽在餵奶前要用濕紙巾擦乳頭…… 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會導致消毒劑殘留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物品上,孩子最終會以通過各種方式把這些消毒成分送進嘴裡,使得腸道內的一些細菌被殺掉,益生菌當然也不會倖免。 而這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腸道內益生菌的種類和數量降低。當腸道菌群不再處於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等有益菌占優勢的狀態,帶來的不單純是脹氣等胃腸道不適的問題,還會給孩子帶來很多不利影響。
人體的口腔、呼吸道、腸道、生殖系統等處都有細菌寄生繁殖。正常的腸道內寄居著數量龐大、種類繁多的微生物,以細菌為主,統稱為腸道菌群,其細胞總數高達1014,種類>1000種。在正常情況下,腸道里各種寄殖菌群在相互拮抗制約下維持平衡狀態。
引起腸道菌群失調的原因複雜多樣,如藥物、年齡、腸道動力異常等。很多藥物的應用均可導致腸道菌群的失調,尤其是較長應用廣效性抗菌藥物後,敏感菌群受到抑制,而未被抑制者則乘機大量繁殖,這是導致腸道菌群失調最常見的原因。Ladirat等研究發現,抗菌藥物所致腸道菌群失調的水平與用藥劑量相關, 高劑量組菌群變化更明顯。而我們的人體與腸道菌群密不可分,在正常情況下,腸道菌群參與機體的一系列生命活動,如果這種平衡一旦被打破,腸道的菌群失調,就會引起各種腸道內外的疾病。
因此,在臨床使用中,需根據抗菌藥物的敏感試驗,選擇合適的抗菌藥物,確定合理的治療方案,採取恰當的預防和治療措施,以減少或杜絕因濫用抗菌藥物所致的腸道菌群失調及耐藥菌株的擴散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