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2℃體溫正常,如果超過37.2℃,表示已經發燒,需要採取物理降溫和(或)藥物治療等措施。
正常情況下,體溫應在36℃~37.2℃之間,因此體溫36.2℃屬於正常範圍之內。如果超過37.2℃,則表示已經發燒,需要進行降溫處理。
當病人體溫處於37.3℃~38.5℃之間時,表示處於低熱狀態,此時可以進行物理降溫,例如用溫水浸濕毛巾擦拭腋窩、腹股溝、額頭、頸部等位置,促進退燒。
若是體溫達到38.5℃及以上,可以遵醫囑口服退燒類藥物治療,例如布洛芬等。測量體溫時應將水銀溫度計甩至標準刻度線以下,保證測量結果的準確性。
若是體溫超過正常範圍,建議至醫院就診,明確導致發燒的原因以及進行退燒處理和對因治療。藥物的使用務必謹遵醫囑,不可自行盲目用藥,以免引起不良後果。
正常人腋下的溫度是36-37.1℃,這都屬於正常範圍。所以臨床上病人如果是體溫36.2℃,在沒有任何症狀的前提之下是正常的,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臨床首先要判斷一下病人測量有沒有一定的誤差。因為有一些病人感覺不舒服,特別是病人可能處於發熱的前期,出現畏寒、發冷、寒戰的初期,這個時候測體溫可能體溫是不高的。但病人後期出現了感覺發熱,沒有胃寒的症狀,這個時候才會出現體溫明顯增高,測量體溫的時候溫度才會明顯升高。
所以臨床上的病人對於有一些感覺發冷而要發燒的病人,一定要多次監測體溫看否發燒。如果體溫多次測量沒有發燒,就可以診斷病人沒有發熱,如果多次測量有一次增高也可以診斷病人是處於發熱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