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斑部病變是老人最常見的致盲性眼病,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上升。黃斑部病變造成的視力損害是不可逆的。因此初期發現、初期診斷、初期治療非常重要。黃斑部病變的發生與年齡造成的退化性改變有關,同時長期吸菸、大量的紫外線照射以及遺傳因素都可能跟黃斑部病變有一定關係。
黃斑部病變常見的治療方法包括口服藥物、雷射治療以及玻璃體腔內藥物注射術,即打針。有新生血管增生的黃斑部病變可以打針治療,一般治療方案為開始治療時每月1針,連打3針,3針之後每月複查,根據病情變化決定是否繼續打針,需要多次治療。病情初期以及病變不嚴重的病人,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視力並穩定病情。打針治療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控制病情、減少復發,目前尚沒有藥物可以治癒黃斑部病變。因此初期診斷、初期治療非常重要。
眼底黃斑部病變注射藥物後,需要注意防止感染,因眼科注射藥物屬於手術,可能會導致細菌從眼外進入眼內而引起嚴重眼內炎,病人會出現較嚴重的視力下降,屬於眼科急症。此時需要向眼內注射抗生素恢復視力,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可能導致視力永久性喪失。
眼底黃斑注射藥物後,在短期內避免使用肥皂水洗臉、揉眼睛,需要防止污水流到眼內。而注射時針眼較小,待3-5天後,可能無法觀察到針眼,病人無需過度緊張。通常3-5天後,可以停用抗生素藥水,此時感染機會變小。如果傷口癒合,感染機會也會逐漸變小。如果污物進入眼睛,此時需要及時進行沖洗,應用抗生素眼藥水,如氧氟沙星滴眼液預防感染。此外,病人還需定期進行複查,決定是否需要再次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