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藥不可以消除子宮息肉,子宮息肉是指子宮頸息肉,或者子宮內膜的息肉,在臨床上息肉通常是由於局部的增生所引起。
子宮頸息肉是由於炎症刺激導致組織增生而形成的息肉,需要進行手術切除治療,才能達到治癒的目的。
子宮內膜息肉的話,如果息肉相對比較小,可以只進行定期的複查等保守治療。如果息肉相對比較大,並且引起明顯的臨床症狀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在子宮鏡下動手術摘出來達到治癒的目的。
所以,無論是子宮頸息肉還是子宮內膜的息肉,單純服用藥物不能消除息肉。因此,不要盲目的擅自進行用藥治療,以免延誤病情,或者導致病情出現加重。
子宮內膜的息肉和子宮頸的息肉在動手術之後都要定期複查,因為這兩種息肉都有可能會出現復發的現象。建議病人每半年做一次超音波檢查,了解是否有復發的出現,一旦出現復發,再決定下一步治療。
子宮息肉包括子宮頸息肉和子宮內膜息肉,子宮息肉是由於長期受慢性炎症的刺激,使局部的組織增生形成了贅生物。
子宮頸息肉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主要考慮可能是炎症的長期刺激而引起的。慢性炎症的刺激使得子宮頸黏膜過度增生,慢慢向子宮頸外突出,形成了息肉。也有可能與雌激素水平較高有關係,還有可能是病原菌的感染而導致的,比如分娩、流產時感染,或者手術、性交等損傷子宮頸,病原體趁機入侵後引起。
子宮頸息肉絕大部分是良性的,但子宮頸息肉容易引起接觸性出血,同時會增加子宮頸炎症的發生。所以子宮頸息肉不論大小,均應及早摘除。大多數情況下手術很小,時間很短,在門診處理就可以了。
子宮內膜息肉是否需要進行手術,需要根據病人的臨床表現,以及息肉的大小、性質、位置、體積等進行綜合性的判斷。還要根據有無生育的要求,子宮息肉生長的速度等情況才能決定。
對於小於1公分以下沒有明顯症狀的內膜小息肉,沒有月經過多或已經不打算再生育的情況下,再或者是停經後沒有症狀的息肉,這些都可以不用手術治療,是可以觀察的。
小的息肉有可能會自己脫落和吸收,一般一年有25%左右的子宮內膜息肉是可以自己消失的。可以先口服藥物,動態觀察,定期做子宮頸癌篩檢。
當子宮內膜息肉大於一厘米以上,或者有好幾個息肉,而且引起了月經量增多,以及月經經期的延長,異常子宮出血的子宮息肉,同時又有生育要求,就需要考慮手術摘除。一般是選用子宮鏡下手術摘除,損傷小,恢復也快。
根據目前國內外的指南都不推薦子宮內膜息肉採用藥物保守治療。主要是因為無論使用哪種藥物,能夠靠通過吃藥讓子宮內膜息肉逆轉或者消退的概率很低,而且如果是長期依賴藥物,有可能會在一定的情況下掩蓋症狀。
子宮內膜息肉有一定惡變的概率,沒有做檢查,有時候甚至可能會延誤病情。所以現在國內外的指南都是首推1公分以上的子宮內膜息肉建議做子宮鏡下的檢查加治療。
子宮鏡看是否存在子宮內膜息肉,是多發子宮內膜息肉,還是單發子宮內膜息肉,儘量通過子宮鏡把息肉在子宮鏡下切除。通過手術的方法消除之後,再用藥物讓殘存的蒂部逆轉消除。另外把剩餘子宮內膜管理起來,避免再次發生息肉。
因為子宮內膜的息肉,尤其是多發和大的子宮內膜息肉有一定的復發概率。具體概率根據治療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一定要長期的管理,要先治療子宮內膜息肉,再用藥物進行管理。目前國內外的指南上面都不推薦,不推薦直接用藥物保守治療,來治療子宮內膜息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