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歇性胃痛是什麼原因?
2024/12/09共4個回答
金占* 醫師#1
間歇性胃痛即胃部陣痛症狀 ,根據胃痛發作的頻率、持續的時間,可以分為急性胃痛和慢性胃痛。
急性的胃痛發作,比如病人進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大量攝入辣椒或酒精,都可能會損傷胃黏膜,從而導致病人出現胃部的陣痛。病人需要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的攝入,同時給予相應的胃黏膜保護劑,比如 Teprenone 、或者 Hydrotalcite 等,都可以明顯緩解症狀。還有受涼了,病人也會出現胃痛的症狀,病人進行休息、保暖、飲食調節以後,如果症狀仍然不能緩解,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甚至需要內鏡的檢查才能明確診斷。
如果胃痛持續、間斷、有季節性發作,應該考慮是慢性的過程,有可能為消化性潰瘍所致。比如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可能會出現上腹痛、空腹痛,進食以後症狀疼痛有可能就會緩解。胃潰瘍同樣會出現進食1個小時後出現上腹痛,在下次進食之前疼痛有可能就會緩解。反覆發作的規律性疼痛,嚴重並伴有季節性,只有明確胃鏡的檢查,才能明確診斷。
如果老年病人出現不明原因的上腹陣痛,而且出現納差、貧血、消瘦,還要警惕占位性病變,需要及時進行內鏡檢查。
楊* 醫師#2
間歇性胃痛與胃痙攣、胃潰瘍等因素有關。
胃痙攣的出現與多種原因有關,比如生冷食物的刺激、胃部受涼受寒、抽菸、酗酒等。出現胃痙攣時,胃壁平滑肌會出現強烈的收縮,因此而引起疼痛感。胃痙攣是以陣發性疼痛為主,並且疼痛可以自行緩解。胃在胃痙攣發作時,適當的對腹部進行按摩或者熱敷能夠幫助改善。
部分人胃黏膜上會存在有潰瘍面,這些人不僅會出現胃部疼痛,並且疼痛有一定的規律性。胃潰瘍主要是在進食食物後半小時左右出現疼痛,是因為胃酸分泌過多對胃黏膜造成刺激引起。對於胃潰瘍引起的間歇性胃痛,可以使用抑制胃酸、保護胃黏膜的藥物治療,比如 Omeprazole 、 Sucralfate 。
侯麗* 醫師#3
間歇性胃痛的原因主要由腸胃部位的疾病引起來的,如果患有十二指腸潰瘍,會在飢餓時或者飯前時胃部出現明顯的疼痛症狀,這是因為胃酸分泌異常會刺激十二指腸處的黏膜潰瘍而導致疼痛,在吃飯以後胃酸去消化食物,能夠稀釋胃酸,從而可以使胃部的疼痛緩解或者消失。
如果是吃飯前出現胃部疼痛,可以在吃飯後服用胃黏膜保護劑。如果患有胃部疾病,比如慢性胃炎、胃潰瘍等,通常吃飯前不會疼痛,會在吃飯以後疼痛,這是由於吃飯後胃部的胃酸分泌過多去消化食物,但是同時會刺激到受損的胃黏膜,從而導致胃部的疼痛。吃飯後胃部疼痛,病人可以在吃飯前服用一些保護胃黏膜的藥物。
王* 醫師#4
間歇性胃痛屬於常見症狀,可見於多種胃部疾病。主要考慮功能性消化不良引起,但也可能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黏膜脫垂症、胃下垂等原因引起。
功能性消化不良常與多種因素有關,主要是與胃腸動力障礙、內臟感覺過敏、遺傳、精神因素、不良飲食習慣等有關。由於胃排空延遲、胃內食物瀦留、胃張力增大,所以就會出現胃痛、胃脹的症狀。胃痛的特點是飯後明顯,常伴有腹脹、早飽、噁心、嘔吐等消化不良的症狀,但經過作胃鏡等檢查,並無明顯的胃腸道疾病。
慢性胃炎出現胃痛的原因主要與胃酸過高、胃痙攣等因素有關,慢性胃炎可無症狀,部分病人可有胃部燒灼樣疼痛、鈍疼或脹疼,進食後加重,常伴有食欲不振、噁心、噯氣、反酸,可間歇出現或長期存在。
消化性潰瘍是由於胃酸對潰瘍創面的侵襲刺激所致,胃痛發作具有節律性、周期性,胃潰瘍常在飯後明顯,十二指腸潰瘍是空腹時明顯,症狀逐漸出現,持續數日、數周或數月後緩解,數月或數年後又復發。
胃黏膜脫垂可導致幽門阻塞,引起胃痛,通常胃痛無周期性及節律性,多呈不規則的間歇及突然發作。但少數病例也可出現持續性疼痛伴陣發性加劇,右側臥位可使疼痛加劇,左側臥位可使疼痛減輕或緩解。
胃下垂常導致胃排空緩慢,可有胃痛、腹脹、噁心、噯氣等症狀,疼痛的輕重與進食量的多少有關,站立時症狀加重,臥位時減輕。
此外,胃息肉、胃癌等疾病,也可引起上述症狀,需予以鑑別。胃痛有時類似消化性潰瘍,服用抗酸劑也可獲得暫時緩解,但常缺乏節律性和周期性。若症狀長期出現並伴有其他症狀,建議及時到醫院進行相應檢查,明確原因後針對性治療,例如藥物治療或手術治療等,以免耽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