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痘這個詞並不是一個標準的醫療用語,普通人把臉上長的小疙瘩都稱為痘痘,而在這些「痘痘」中,有急性炎症狀態下的毛囊炎,也有慢性炎症狀態下的皮脂囊腫。出現劇烈疼痛的「痘痘」一般是前者,單個的毛囊炎稱為癤,多個的毛囊炎稱為癰。癤或癰都會有疼痛感,在耳廓和外耳道皮膚區域出現的,疼痛感會比其他部位更明顯,主要因為耳廓和外耳道皮膚的皮下組織較少,皮膚和軟骨或是骨骼直接直接相連,缺少頸胸腹部那樣的脂肪層(鼻翼區域的皮膚也是類似情況)。在耳廓、外耳道皮膚出現急性毛囊炎後,皮膚腫脹缺乏緩衝,張力很大。在外耳道區域,癤腫導致的疼痛甚至會導致張口都受到限制。
急性毛囊炎(癤)多數在一週左右破潰,流出膿液後逐漸癒合。少數皮膚較厚,遲遲不破潰者,可以將癤腫最薄的區域切開,促進內部的膿液排出。在急性期盲目擠壓,有可能會造成細菌感染擴散。尤其是在臉部危險三角區,擠壓癤腫可能會使細菌順靜脈回流進入腦部導致感染,雖然出現這種情況的機率並不高,可一旦出現,是有可能會致死。皮膚出現「痘痘」和日常皮膚清潔、激素水平、是否有蟎蟲感染等很多因素有關。不管是何因素引起的,有明顯疼痛的「痘痘」,輕易不要去擠壓,疼痛劇烈者,癤不能自然破潰者,找醫生來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