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牙齒鬆動最常見原因即牙周炎、牙周病,牙周炎影響牙槽骨吸收,易使牙齒發生鬆動,還可能為根尖周炎、咬合創傷等因素,均有可能引起牙齒鬆動。普通群眾尤其是老人,需加強口腔衛生教育,牙周炎可防、可控。若有牙齦炎、牙周炎時,需定期去口腔科檢查與治療,包括洗牙、牙周刮治等。
症狀嚴重者可以行牙周翻瓣等牙周手術等,明顯鬆動的牙可能需拔除。若有一定鬆動度,但還未到拔牙指征時,可進行牙弓夾板或矯正牙齒托槽固定,再進行系統牙周治療。
若病人有加重牙周病的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需積極控制血糖,只要能夠系統治療牙周病,牙周病可控制,可減緩牙齒鬆動速度。目前存在8020計劃,即80歲老人還爭取保留20個牙齒,所以老人牙齒不一定必須為鬆動,若控制良好,牙齒可得到較好保持。
老人的鬆動牙多是由於牙周炎的問題造成的。牙周炎是牙周組織的一種疾病,主要臨床表現是牙齦流血、牙齒鬆動。牙周炎的發病率很高,是目前造成牙列缺損、牙列缺失的主要疾病之一。
牙周病引起的牙齒鬆動,如果是輕度鬆動,可以通過牙周治療的方式,減輕牙齒鬆動的快速發展。牙周治療主要分為齦上潔治和齦下刮治。對於重度牙周炎還需要相應的牙周手術治療。對於外傷造成的鬆動牙,可採取暫時性的夾板固定,短期內避免患牙咬食物、咬硬物。
牙齒鬆動如果不及時治療,相鄰的牙齒很快也會受到牽連。牙齒的移位容易造成繼發性咬合創傷,惡性循環的結果就是全口牙齒逐漸都鬆動。如果是重度鬆動的牙則需要儘早的拔除。
老人如果出現了牙齒鬆動,首先要做客觀的評估。一般這種評估除了局部的檢查來測牙周帶的深度、牙槽骨的情況以外,還要進行專業的X線片子的檢查。通過X線片子來評估牙槽骨吸收,和牙根在牙槽骨內的長度來決定牙齒是治療,還是拔除。
對於老人牙齒鬆動,最大的病因就是慢性牙周炎,慢性牙周炎長期的炎症,會刺激牙齦的萎縮,牙槽骨吸收,牙齒周圍的支持組織在被破壞和吸收以後,牙齒失去正常的支撐就會出現鬆動。
對於一度、二度鬆動的牙齒,積極地進行牙周治療和維護,保證牙槽骨不會進行性的吸收,一般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能夠使這些鬆動牙維持現狀,能夠發揮功能。
如果對於三度鬆動的牙齒,或者牙槽骨吸收,已經達到根尖區,像這種的一般建議就拔掉,因為這一類的牙齒存在,中間不容易清潔,造成炎症的反覆發作加重。不僅這顆牙齒會受影響,周圍的其他的牙齒也會受到影響。
同時對老人而言,還應該注意的是很多老人,存在增齡性的骨質疏鬆,這種骨質疏鬆反映在牙槽骨或者牙齒周圍,也是導致牙齒鬆動的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