蹠骨骨折多是由外傷造成,比如高處墜落前腳掌著地或者汽車碾壓造成骨折。如果骨裂位置較好,3週左右骨折端會出現纖維連接,骨折端不容易發生移位,6週左右骨折端會出現連續性骨痂,X線上會看到明顯骨痂影,此時骨折已經進入到臨床癒合階段,可以拆除外面石膏或者夾板,進行部分負重,12週左右骨痂從網織骨逐漸轉變為成熟板層骨,骨骼比較堅固,可以正常行走,甚至進行體育活動。
如果蹠骨骨折的移位比較明顯,或者骨折粉碎嚴重,甚至是開放性蹠骨骨折,要考慮採用手術的方式去修復蹠骨的完整性,恢復正常的足弓穩定結構。如果足弓的穩定結構被破壞,會造成受力不均勻,不但會造成骨折癒合延遲,甚至不癒合,還可能出現行走時足底部疼痛。
如果在門診有病人診斷為蹠骨骨折,在治療過程中要根據病人發生骨折的程度,採取不同的治療方式。如果是輕微的骨裂或者沒有明顯移位的骨折可以使用紙托,類似於石膏托,採取局部的制動、固定來促進癒合。
如果骨折移位比較多,沒辦法通過手法復位來達到穩定的固定,此時要採取手術的方式來治療蹠骨骨折,可以通過打克氏針或打螺釘、鋼板,讓蹠骨骨折得到非常好的復位,達到骨折癒合的目的。
如果蹠骨骨折損傷到蹠骨周圍的血管和神經,造成麻木和血運障礙,可能還需要去修復受損的血管和神經,避免因為蹠骨骨折而帶來長期的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