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血管瘤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4/12/09共4個回答
孫伯* 醫師#1
肝臟血管瘤是肝臟非常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性疾病,主要是由於先天性肝臟內的血管海綿樣變引起。即肝臟內血管迂曲,形成一團海綿樣的物質,血管內充斥著血液,在CT或超音波下表現為血竇樣的局部腫大。若血管瘤較小,直徑小於5公分,不處於肝臟邊緣,病人沒有症狀,則不必擔心,進行歷年體檢即可。若血管瘤快速增大,直徑超過5公分,或臨近肝臟邊緣有破裂風險,或血管瘤引起肝臟疼痛,可以考慮進行外科或介入治療。外科以切除血管瘤為主,介入治療是在血管瘤支配的動脈注射碘油栓塞,使血流減少,控制血管瘤生長,通常都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
所以肝臟血管瘤是一種常見的良性疾病,對於大部分體積較小,沒有症狀的血管瘤病人而言,進行常規的歷年體檢即可,無需進行過多治療。應注意複查超音波,必要時可以進行血液腫瘤標誌物的檢測。
肖蘭* 醫師#2
肝臟血管瘤位置在肝臟邊緣,需注意血管瘤破裂導致腹腔內出血。首先避免外力撞擊到右側肝區部,其次避免參與劇烈的對抗性運動,比如足球或者籃球。如果病人感覺到肝區不舒服、疼痛或者很快出現心慌、出汗,摸脈搏的速度增快,要及時去醫院就診,可能出現肝臟血管瘤的破裂。
肝臟血管瘤的位置在肝臟中央部位,需要定期監測腫瘤的大小,血管瘤的生長非常緩慢,當血管瘤長到5公分以上,需要相關的科別會診,包括外科或介入科,會診後採取適當的措施,進行切除或者介入栓塞。
盧紅* 醫師#3
肝血管瘤是比較常見的肝臟腫瘤性病變,性質屬於良性。
如果肝血管瘤生長在肝臟實質內,通常不會受到外界刺激的創傷。肝血管瘤<6公分比較安全,並不會造成肝血管瘤的破裂出血。如果病人的肝血管瘤位於肝臟的周邊且體積較大,直徑大於6公分,有可能會壓迫胃、十二指腸、結腸、膽囊等肝臟周邊的臟器和組織,使病人出現不同程度的噁心、嘔吐、排便困難等臨床症狀。因此在肝臟周邊體積較大的肝血管瘤,需要進行介入治療或手術切除,避免肝血管瘤發生破裂,引起大出血,危及病人生命。
如果在體檢時發現體積較小的肝血管瘤,建議病人每3-6個月進行1次肝臟都卜勒超音波的複查,了解肝血管瘤的變化情況。如果肝血管瘤較穩定,則可以延長複查時間,每半年到1年複查1次即可。如果複查的過程中,肝血管瘤逐漸增大或者病人出現臨床症狀,則需要進行手術治療或介入治療。
李莉* 醫師#4
肝臟血管瘤是肝臟最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大多數肝臟血管瘤不需要特殊處理,但肝臟血管瘤逐漸變大,一般超過5公分,或者肝臟血管瘤增大比較迅速,這種情況需要到正規醫院肝膽外科就診。
一般肝臟血管瘤超過10公分是手術的絕對指征,因為肝臟血管瘤大於10公分之後會擠壓周圍的臟器。也有小部分人有肝臟血管瘤引起的KM症候群,會引起血小板減少、凝血功能異常的改變,這種情況下需要到肝膽外科就診,及時動手術治療將血管瘤切除。
大多數的血管瘤複查過程中不會有明顯的大小變化,這種情況沒有必要進行特殊治療,一般0.5-1年左右定期複查肝膽的超音波就可以。
有些超音波檢查如果沒法確診為肝臟的血管瘤,必要時做上腹部強化CT或者磁共振來進一步鑑別診斷,如果診斷為肝臟血管瘤,大部分病人不需要特別關注,只要定期複查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