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什麼是缺血性腸炎?缺血性腸炎症狀有哪些?

徐心* 醫師#1

缺血性腸炎是因腸壁缺血、缺氧,最終發生梗死的一種腸道疾病。最常見的表現是突然發生的左下腹痛,伴有明顯便意,在之後的24小時內便血,為鮮紅色或暗紅色,血與糞便混勻,可伴有噁心、嘔吐、噯氣、腹脹、腹瀉等症狀。該病多發生於65歲以上老年病人,尤其是患有動脈硬化,心功能不全等疾病者。

引起缺血性腸炎的主要原因就是血管本身的病變。如動脈粥狀硬化、血管栓塞以及全身性血管病變,會使腸管血液供應不足,可引起缺血性腸炎。另外,缺血性腸炎還與血液病變有關,病人若長期口服避孕藥、嚴重感染以及在癌症化療、放療時,血液處於高凝狀態,容易形成血栓和栓子,一旦阻塞腸道的血管就會引發缺血性腸炎。冠心病、心瓣膜病或心律失常等疾病導致腸道血液供應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誘發或加重缺血性腸炎。

缺血性腸炎輕者可有腹痛、便血等症狀,嚴重者可出現貧血。若病情得不到控制,腸道黏膜壞死可引起腸管破裂、腹膜炎,甚至休克。部分病人病變自愈後,可能因為疤痕引起腸狹窄,出現排便不暢等症狀。患有易引起缺血性腸炎基礎疾病的老人,如出現持續或突發腹痛、便血,應及時就診,排除缺血性腸炎可能。

預防缺血性腸炎可注意低鹽低脂飲食,少吃油膩性食物,遠離動物內臟等高脂肪食品,忌菸酒,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維他命的食物。起居有規律,早睡早起,切忌熬夜。中老人可適當做一些有氧運動,如慢跑、爬樓等,促進全身血液循環,避免血液凝聚。定期體檢,若發現高脂血症、高血壓、糖尿病等及時治療,避免缺血性腸炎的發生。

程* 醫師#2

缺血性腸炎就是由於供應腸壁的腸繫膜、上動脈、下動脈的血供不足或者阻塞導致的一種腸道黏膜的損傷,在內鏡下會發現有腸壁增厚,有黏膜的血管擴張充血,可見新鮮的斑點一樣的腸病灶,部分的病變黏膜會出現糜爛、潰瘍,甚至會出現整個腸周的潰瘍,這種情況會導致腸管的蠕動能力下降。

缺血性腸炎屬於腸道血管發生血運障礙,使相應的腸道發生急慢性缺血性損害,而常有腹痛、腹瀉、便血、吸收不良等症狀,重者可致腸穿孔、腹膜炎及休克。老人是本病的高危人群,若合併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發病率更高。

臨床表現隨血管病變的部位和程度,血流灌注不足發生的緩急而有較大差異。如有引起缺血性腸炎的基礎疾病,出現以下症候群應考慮到本病。

急性腸梗死的表現常有突然發作的腹痛,初為內臟性,近中臍區腹,定位不確切。繼而逐漸加重且定位準確。缺血性腸炎的症狀多伴有噁心、嘔吐、腹脹、腹瀉、便血及發熱。隨腸梗死的明顯而有局限性腹膜炎、腸麻痹,甚至心搏過速、休克等。可能聞及腹部血管雜音。

缺血性結腸炎的表現缺血性結腸炎是腸繫膜血管供血不足的常見表現。病變腸段多發生於腸繫膜上、下動脈交界區或在宜乙交界處,缺血性腸炎的症狀體徵亦在相應區域明顯。自發性發生者多常為老年動脈硬化病人,或在腹主動脈瘤破裂修補術後。85%屬輕症,間隙性腹痛伴以腹瀉,亦可有黏液膿血便或便血發生,部分病例可自行緩解。

慢性腸缺血症候群小腸血液供應的逐漸減少,可以引起慢性腸缺血,缺血性腸炎的表現出現腸絞痛,與心肌缺氧時的絞痛近似,多為飯後1-3小時發作,嚴重的腸絞癰使病人畏食、體重減輕。伴隨的愎瀉、腹脹亦屬常見,甚至可有脂瀉。可聞及腹部血管雜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