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瘡
概述
凍瘡是與寒冷、潮濕相關的末梢部位局限性、淤血性、炎症性皮膚病。本病好發於四肢末端及暴露部位,皮損常表現為紅斑或結節,嚴重時皮損部位可見水泡、潰瘍,以及自覺搔癢、腫脹或疼痛。病情嚴重時可損傷肌肉、骨骼,引起全身症狀。常發於冬季及初春天氣寒冷季節,且易來年復發。
- 就診科別:
- 皮膚科
- 英文名稱:
- pernio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骨壞死、濕性壞疽
- 治療周期:
- 一般7天到2個月,反覆發作者長期間歇性治療
- 臨床症狀:
- 紅斑、結節、水泡、潰瘍、搔癢、疼痛
- 好發人群:
- 兒童、青年女性、末梢血液循環不良者
- 常用藥物:
- 維他命E軟膏、凍瘡軟膏、莫匹羅星軟膏、硝苯地平、鹽酸 Anisodamine
- 常用檢查:
- 皮膚切片檢查、X線檢查
Ⅰ度(紅斑性凍瘡)
損傷在表皮層,皮損症狀較輕,初起不易察覺,通常病程短,預後良好。
Ⅱ度(水泡性凍瘡)
損傷達真皮層,皮損較Ⅰ度(紅斑性凍瘡)嚴重,病程較短,預後良好。
Ⅲ度(腐蝕性凍瘡)
損傷達全皮層或深層皮下組織,皮損較重,病程長,若無感染預後尚可,合併感染則預後欠佳。
Ⅳ度(壞死性凍瘡)
損傷深達肌肉、骨骼,皮損表現與Ⅲ度(腐蝕性凍瘡)類似,病程長,預後不佳,可致殘甚至危及生命。
病因
凍瘡是指機體長期暴露於寒冷、潮濕環境中,體溫調節中樞失常,血液循環障礙和細胞代謝不良,繼而發生微循環方面的改變。此外,周圍血液循環不良、缺乏運動、手足多汗、營養不良、貧血、鞋襪過緊均可加重本病。
低溫環境
- 凍瘡的發生主要由於處於寒冷、潮濕環境,在寒冷刺激下血管痙攣收縮,引起組織缺氧導致細胞損傷,久之血管麻痹擴張引起靜脈淤血、微血管擴張、滲透性增加,血漿滲入組織間隙,體溫調節中樞失常,血液循環障礙,再加上細胞損傷致細胞代謝不良,發生凍瘡引起組織損傷甚至發生壞死。
- 現代醫學認為凍瘡是因為病人的皮膚耐寒性差,加上寒冷的侵襲,使末梢的皮膚血管收縮或發生痙攣,導致局部血液循環障礙,使得氧和營養不足而發生的組織損傷。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是由於病人陽氣不足,外感寒濕之邪,使氣血運行不暢,瘀血阻滯而發病。
環境因素
當病人皮膚暴露於寒冷潮濕環境中時,易出現凍瘡。
性別因素
有研究表現,女性相比於男性而言,更容易患有凍瘡。
周圍血液循環不良
周圍血液循環不良則局部血液流通不暢,久之引起靜脈淤血而誘發本病。
缺乏運動
缺乏運動者血液流通不暢,且對寒冷耐受性低,故易誘發凍瘡形成。
手足多汗
多汗則皮膚長期處於潮濕環境中,皮膚溫度較低,可加重凍瘡病情。
鞋襪過緊
外界壓迫致局部血液循環不暢,進而引發疾病。
疾病因素
冷球蛋白血症、紅斑性狼瘡、雷諾氏病等均可引發凍瘡。
資料顯示,兒童、青年女性及末梢循環障礙者常易發本病,且東北地區、西藏高原氣溫較低地區常見,常累及手足、耳廓、鼻尖等部位。
兒童
兒童臉部肢端血管豐富,且在寒冷刺激下,血管痙攣收縮反應較強,故更容易患此病。
青年女性
年輕女性相對寒冷耐受程度差,皮膚對寒冷的抵抗力低,另有部分年輕女性冬季喜穿著長靴緊身褲,加重血液循環難度,更易發本病。
末梢血液循環不良者
末梢循環不良則血液流通不佳,本病與血液循環障礙密切相關,因此易生凍瘡。
雷諾氏病病人
研究表明雷諾氏病病人患有凍瘡的機率更大,二者都可出現皮膚潰瘍。
自身免疫病病人
如紅斑性狼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人,可以凍瘡作為首發表現。
症狀
凍瘡主要發生在手足、耳廓、鼻等四肢末端及暴露部位,多呈對稱性。輕者受凍部位多先覺寒冷感及針刺樣疼痛,繼則出現皮膚紫色紅斑、結節,自覺搔癢、疼痛;重者皮損呈大小不等水泡,破潰後形成潰瘍,自覺疼痛劇烈或局部感覺消失,嚴重者可導致肌肉、筋骨損傷。
局部性凍瘡根據復溫解凍後的損傷程度,可將其分為4度。
Ⅰ度(紅斑性凍瘡)
局部皮膚紅斑、水腫,自覺發熱、搔癢或灼痛,約在5-7天開始乾燥脫皮,治癒後不留疤痕。
Ⅱ度(水泡性凍瘡)
皮膚紅腫更為顯著,有水泡或大皰形成,皰液為黃色或血性,疼痛劇烈,對冷熱等刺激不敏感。若無感染,局部乾燥結痂,2~3周後脫痂癒合,疤痕少見;若合併感染,治癒後留有疤痕。
Ⅲ度(腐蝕性凍瘡)
皮膚創面由蒼白變為黑褐色,皮溫極低,觸之冰冷,痛感遲鈍或消失。創面周圍皮膚紅腫疼痛,可見水泡呈血性。若無感染,乾燥後結痂脫落,出現肉芽創面,治癒後留有疤痕。
Ⅳ度(壞死性凍瘡)
局部組織壞死,分為乾性壞疽和濕性壞疽。乾性壞疽表現為壞死組織周圍有炎症反應,脫落後可致殘;若合併感染成濕性壞疽,可出現發熱、寒戰等症狀,甚則危及生命。
部分病人出現全身凍瘡,可見發紺、四肢無力、昏昏欲睡、昏迷等症狀。
骨壞死
Ⅳ度(壞死性凍瘡)可出現骨壞死,凍瘡易反覆發作,復溫後微循環系統無法恢復如前,久之局部供血不足,無法滿足骨組織的新陳代謝,可發生骨壞死。當懷疑有骨壞死時,儘早進行影像學檢查,一旦發現及時準確進行治療,降低傷殘率。
濕性壞疽
凍瘡若創面破潰合併感染,可形成濕性壞疽,患處皮膚紫紅、腫脹、潰爛、壞死,可出現發熱、寒戰、頭暈、四肢無力,甚至昏迷等全身症狀,若不及時治療,可危及生命導致死亡。出現此症狀應立即就醫,根據情況給予輸液、吸氧、維持營養、改善循環等治療。
看醫
對於可以自行癒合的凍瘡病人而言,可不治療,日常注意觀察即可。而若病人症狀持續不緩解,甚至有加重現象,則需及時就醫,在醫生的指導下積極治療。
- 局部皮膚尤其肢端或暴露部位出現紅斑、結節,並自覺搔癢、疼痛時,應在醫生的指導下判斷為何種疾病進行下一步治療。
- 發現皮損部位水泡、潰瘍且自覺疼痛劇烈等症狀時,應及時就醫。伴有周圍組織循環不良或免疫系統疾病,也應及時就醫。
- 發生高熱、寒戰,體溫逐漸降低,甚至昏迷等全身症狀時,立即就醫。
- 大多病人優先考慮去皮膚科就診。
- 若病人出現其他不良反應或併發症,如骨壞死、濕性壞疽,可到相應科別就診,如骨科、血管外科等。
- 皮損出現部位?
- 皮損出現多長時間?
- 是否有低溫環境停留史?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皮損部位搔癢、疼痛等)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如紅斑性狼瘡等免疫系統疾病)
皮膚檢查
可以通過視診皮膚損傷處,觀察皮損部位皮疹,觀察其顏色、形態,是否為紅斑、結節或水泡,甚至出現潰瘍等,並可在光源充足處通過顯微鏡觀察皮損周圍血管狀態進行判斷。
皮膚切片檢查
如觀察皮疹無法明確是否為凍瘡皮疹,取皮損處組織進行病理檢查,凍瘡可見袖口狀密集分布的淋巴浸潤,該浸潤累及血管壁,並伴血管壁的特徵性「鬆軟性」水腫。通過皮膚切片檢查,可進一步明確是否為本病。
X線檢查
Ⅳ度(壞死性凍瘡)損傷深達肌肉、骨骼,當懷疑對骨骼造成損傷時,可行X線檢查以及時發現病情,通過X線片提示早診斷早治療,避免對身體進一步造成嚴重傷害。
- 多發於冬季、初春寒冷季節,天氣轉暖可自愈,來年冬季易再發。
- 好發於手足、耳廓、鼻尖等肢端或暴露部位,常對稱分布。
- 初起表現為紅斑、結節,邊界清晰,壓之褪色。
- 後期皮損表現為水泡,皰內見黃色或血性皰液,破潰後形成潰瘍,治癒後留有疤痕。
- 初期無不適感覺,或自覺麻木、搔癢、疼痛,有潰瘍時疼痛劇烈。
治療
凍瘡治療主要以修護皮膚、治療皮損、改善血管循環為主要目的,通常選擇外用藥物,病情嚴重者配合系統藥物口服治療。
改善環境,脫離低溫潮濕環境,加強保暖,外出時佩戴帽子、手套等保暖物品,穿寬鬆鞋襪並保持清爽乾燥。
外用藥物
維他命E軟膏
外用具有保護皮膚,潤膚、止癢的作用,皮損未破潰時外塗於患處,可護膚並緩解搔癢,且副作用小。
凍瘡軟膏
如皮損未破潰可外用,促進局部皮膚血液循環、止痛、止癢,且可輕度抗菌、消炎。用本品適量塗於患處,並加以輕揉。
莫匹羅星軟膏
已破潰皮損可外用莫匹羅星軟膏進行抗感染治療,使用本品前後應洗手,建議用潔淨脫脂棉或棉棒蘸取和塗抹。治療結束後,將本品剩餘未用完部分丟棄,禁用於對莫匹羅星或其他含聚乙二醇軟膏過敏者。
系統藥物
硝苯地平
具有舒張血管平滑肌,防止血管痙攣的作用,皮損嚴重者可配合外用藥系統口服,其可改善血液循環,有效治療凍瘡並降低其復發率。中度及重度肝功能病人慎用,常見低血壓、外周水腫、臉部潮紅、噁心、頭暈、頭痛等不良反應。
鹽酸 Anisodamine
能解除微血管痙攣,改善微循環,因此對凍瘡的治療亦有一定的效果。常見口乾、面紅、視物模糊等不良反應,少見心跳加快、排尿困難等,多在1~3h內消失,年老體虛者慎用。
凍瘡一般無需手術治療。
中醫認為凍瘡是體內陽氣不足,受寒後血凝氣滯,肌膚失養導致,因此需溫陽散寒、活血通絡。
中藥外用洗劑
病人可使用桂附煎,熱時熏患處,溫時洗、浸泡患處。
外用用中藥膏劑
使用當歸粉、乾薑粉、蒲公英粉、甘油、凡士林製成膏劑備用。
全身治療
可選擇當歸四逆湯水煎服用,同時藥渣再煎,取液浸泡患處,也可選擇四妙勇安湯水煎服用。
氦氖雷射治療
對凍瘡具有一定療效,通常在距離皮損30-50公分處照射,每日一次,10日為一療程。氦氖雷射具有促進傷口癒合,擴張血管、活血化瘀的作用,並能控制感染及潰瘍。
預後
經過有效規範的治療,凍瘡通常能夠減輕或消除,維持正常的生活質量。如不及時就醫治療,可能會對肌肉、骨骼造成傷害。
凍瘡可以治癒,部分病人會出現來年復發的現象。
凍瘡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凍瘡通常治療5~7天後進行複診。
飲食
凍瘡病人的護理以促進病人症狀減輕並消退為主,加強營養,豐富飲食,應多食高蛋白、維他命豐富、防寒保暖及增進血液循環的食物。
- 宜多食用含高蛋白的食物,例如豆腐、雞肉、精瘦肉、牛奶等,宜多食水果和新鮮蔬菜。
- 防寒保暖及增進血液循環食物,例如牛肉、羊肉、辣椒、生薑、大蒜、肉桂、韭菜,當歸生薑羊肉湯、生薑牛肉湯均可適當食用。
照護
凍瘡病人的護理以促進病人皮損癒合,止癢、止痛,改善血液循環為主,凍瘡還需避免皮膚創面合併感染,或在感染發生時能夠及時發現和處理等。
日常防護
了解必要的防寒、防濕、防風知識,避免凍瘡發生。衣服、鞋襪要穿暖,大小合適,並保持乾爽。改善生活、工作環境,不要長期生活在寒冷、潮濕環境。寒冷氣候外出時佩戴帽子、手套,手足、臉部平日可塗護膚霜多加防護。
日常運動
凍瘡病人平時應堅持體育鍛煉,根據自身情況選擇跑步、走步等適宜鍛煉方式,適當的運動可促進血液循環,同時能夠提高機體對寒冷的耐受性。
平時多觀察皮損顏色、形態,是否痊癒或進展。
若處在寒冷環境下,加用必要的防寒設備,靜止時間不宜過長,要適當活動。不要長期居於潮濕環境,洗漱之後迅速擦乾。
預防
凍瘡為常見疾病,其發生與環境及自身密切相關,故平日應做好保暖防護,加強體育鍛煉,避免產生凍瘡對皮膚甚至對肌肉、骨骼造成嚴重傷害。
對初次見肢端或暴露部位紅斑、結節,自覺搔癢、疼痛等,及時發現並進行檢查。
- 普及預防知識,加強體育鍛煉,避免出現飢餓、疲憊乏力、營養不良等情況。
- 平日可經常按摩易發生凍瘡處,促進血液循環;經常用熱水、冷水交替洗手洗臉,改善微血管收縮功能。
- 每日睡前可用溫熱水泡腳,防治凍瘡發生。
- 在寒冷環境下工作人員注意防寒保暖,特別是手、足、耳、鼻等肢端及暴露部位,要加強防護。作業時間不宜過長,穿寬鬆鞋襪並保持乾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