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皰性表皮鬆解症
概述
大皰性表皮鬆解症是一組罕見的遺傳性疾病,分為遺傳性和獲得性兩種,以皮膚和黏膜對機械損傷易感,而形成大皰為特徵的慢性非炎症性大皰性疾病。其在臨床上和遺傳學方面具有異質性,特徵是上皮組織明顯的機械脆性,輕微創傷後出現水泡、血泡和糜爛。
- 就診科別:
- 皮膚科
- 英文名稱:
- Epidermolysis bullosa,EB
- 是否常見:
- 否
- 是否遺傳:
- 是
- 併發疾病:
- 營養不良、貧血、敗血症
- 治療周期:
- 需要終身連續治療
- 臨床症狀:
- 水泡、血泡、糜爛
- 好發人群:
- 遺傳性大皰性表皮鬆解症好發於嬰兒,獲得性大皰性表皮鬆解症好發於老人
- 常用藥物:
- 苯扎氯銨、 FUSIDIC ACID 、莫匹羅星、普拿疼
- 常用檢查:
- 組織病理檢查、血液檢查、免疫螢光檢查、基因檢測
遺傳性大皰性表皮鬆解症
單純性大皰性表皮鬆解症
多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最輕型,愈後一般不留疤痕。通常在1歲內發病,水泡在表皮內。
交界型大皰性表皮鬆解症
罕見,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水泡發生於透明層。
營養不良型大皰性表皮鬆解症
水泡發生在緻密下層,分為常染色體顯性和隱性遺傳兩種。顯性遺傳營養不良型大皰性表皮鬆解症,在嬰兒初期或兒童期發病,損害癒合緩慢,治癒後留有萎縮性或增殖性疤痕,隱性遺傳營養不良型大皰性表皮鬆解症病人病情更重。
獲得性大皰性表皮鬆解症
是一種少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上多見於成年人,兒童和老人也可發病。考慮與許多系統性疾病有關,如炎症性腸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澱粉樣變、紅斑性狼瘡和血友病等。
病因
獲得性大皰性表皮鬆解症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不明,有研究發現與體內產生抗Ⅶ型膠原抗體和HLA-DR2陽性有關。遺傳性大皰性表皮鬆解症(EB)由於編碼表皮和基底膜帶結構蛋白成分的基因突變,使這些蛋白合成障礙或結構異常,導致不同解剖部位水泡的產生。
單純性大皰性表皮鬆解症
與編碼角蛋白5和14的基因突變有關。
交界性大皰性表皮鬆解症
與編碼板層素5、ⅩⅦ型膠原等物質的基因突變有關。
營養不良性大皰性表皮鬆解症
與編碼Ⅶ型膠原的基因突變有關。
皮膚受到摩擦和碰撞可誘發大皰性表皮鬆解症。
大皰性表皮鬆解症(EB)最可靠的患病率和發病率數據來自美國國家大皰性表皮鬆解登記研究,在16年的時間裡(1986-2002年),EB的患病率估計為11/100萬人,發病率約為20/100萬活產。在同一時期,EB的亞型中,單純性EB的發病率約為8/100萬活產,交界性EB的發病率約為3/100萬活產,顯性遺傳營養不良性EB的發病率約為2/100萬活產,以及隱性遺傳營養不良性EB的發病率約為3/100萬活產。
遺傳性大皰性表皮鬆解症好發於嬰兒期,獲得性大皰性表皮鬆解症好發於老人。
症狀
各型大皰性表皮鬆解症的共同特點為皮膚脆性增加,即皮膚黏膜輕度摩擦後出現水泡、大皰。皮損好發於手、足、肘、膝、臀部等摩擦部位,也可泛發全身,有的伴有疤痕、萎縮、甲營養不良或皮膚外表現,重者可致殘或致死。
遺傳性大皰性表皮鬆解症
單純性大皰性表皮鬆解症
常在受壓或機械損傷後發生,在大皰出現前,受累皮膚可出現淡紅斑、輕度搔癢或燒灼感,以後發生清澈緊張的大皰,偶見血泡。大皰破裂形成糜爛,但易癒合。無感染併發的情況下,不留疤痕。手、足、膝、肘、頸等為好發部位,尤以手足最多。約2%的病人口腔、生殖器、肛周黏膜可輕度受累,一般身體發育情況正常。
交界型大皰表皮鬆解症
出生後即有廣泛的水泡、大皰、糜爛和結痂,愈後出現萎縮性疤痕,口腔黏膜常有糜爛、潰瘍、疤痕使張口困難。病人一般情況差,生長發育遲緩,常有嚴重貧血,預後差,大多數病人在2歲內死亡。
營養不良型大皰表皮鬆解症
分為常染色體顯性和隱性遺傳兩種。顯性遺傳營養不良型大皰表皮鬆解症好發於四肢,表皮囊腫和粟粒腫常見,少數病例累及黏膜。隱性遺傳營養不良型大皰表皮鬆解症病人病情更重,出生時出現泛發性水泡、大皰和糜爛,有的為血泡,尼氏征(+),皮損緩慢癒合後留下萎縮性疤痕及粟粒腫,嚴重的疤痕常造成膝、肘、腕、踝關節屈曲攣縮,功能障礙。黏膜受累,以食道復發性大皰最為常見、嚴重。食道病變發生在幼兒期,但在成人期表現明顯,吞咽困難,常導致吸入性肺炎。往往因泛發糜爛造成病人體液及蛋白質丟失,多在兒童期或青春期因繼發感染、敗血症、肺炎或營養不良而死亡。
獲得性大皰性表皮鬆解症
多發生在老人,皮損好發生在手指、足、肘、膝關節側面,容易受外傷的部位,皮損為無炎症反應的皮膚上形成水泡、大皰、糜爛等損害,愈後可留萎縮性疤痕,可見粟粒腫,部分病人伴有毛髮、甲損害,以及黏膜損害。
營養不良型大皰表皮鬆解症50%~80%病人在慢性糜爛區域發生鱗癌,容易侵襲和轉移。交界型大皰性表皮鬆解症,常合併有氣管水泡、狹窄或阻塞。生長發育遲緩,常有嚴重貧血。患兒常死於敗血症、多器官衰竭和營養不良。
看醫
大皰性表皮鬆解症目前尚無特效療法,應注意保護皮膚,防止摩擦和壓迫,預防併發症,同時需要加強支持療法。
- 若個體存在嬰兒期或兒童期起病的水泡或糜爛反覆發作病史,需要及時就醫。
- 對於年齡較大的兒童和成人,已經確診為大皰性表皮鬆解症者,出現疤痕、粟粒腫、甲營養不良、口腔受累或其他器官受累,應立即就醫。
- 當出現嚴重併發症:敗血症、多器官衰竭和營養不良時應立即就醫。
- 當病人皮膚出現水泡、大皰,一般去皮膚科就診。
- 當病人口腔出現水泡時,可去口腔科就診。
- 當兒童出現水泡時,可去兒科就診。
- 因為什麼而就診?
- 病人年齡,有無家族史?
- 皮疹出現的部位及時間?
- 皮疹出現前有沒有誘因?
- 有沒有併發疤痕形成,有無毛髮、甲損害,以及黏膜損害?
- 有沒有接受過治療及治療用藥?
組織病理檢查
鏡下可見基底細胞水腫、液化變性,表皮下皰,皰內及真皮淺層偶有炎症細胞浸潤,透射電鏡可進一步確定水泡的精確位置。
血液檢查
若有貧血時,外周血象可見紅血球計數和血紅素量下降。併發感染時,外周血象白血球計數和嗜中性白血球計數顯著升高;重症感染伴有水電解質不平衡時,應做血電解質、pH值和肝腎功能、免疫螢光抗原定位等檢查。有感染時,同時做分泌物培養及藥敏。
基因檢測
此病具有遺傳性,因此可通過基因檢測進行診斷。
免疫螢光檢查
可初步確定可疑致病基因。
其他檢查
重症病例應做胸部X線片、心電圖、超音波等檢查。
大皰性表皮鬆解症根據典型病史、家族史、臨床特點,結合免疫組化及透射電鏡檢查一般可以確診及分型。
單純型
系顯性遺傳,皮損為大小不等的大皰和水泡,水泡在表皮內,無棘層松解征,愈後不留疤痕,可留有暫時性色素沉澱。受累患兒生長發育正常,毛髮、甲、齒、黏膜很少受累,至青春期可獲改善。
交界型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出生後就有廣泛水泡、大皰、糜爛,愈後有萎縮性疤痕,口腔黏膜可受累,水泡發生於透明層。
營養不良型
損害為鬆弛的大皰,水泡發生在緻密下層,棘層松解征陽性,愈後留下萎縮性疤痕,常伴發粟粒腫,有色素障礙。身體和智力發育正常,毛髮、牙齒常不累及,有時有魚鱗癬、毛囊角化症、多汗或厚甲等。
大皰性類天皰瘡
是一種好發於中老人的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皰病,主要特徵是皰壁厚、緊張不易破的大皰,組織病理為表皮下大皰,免疫病理顯示基底膜帶IgG和/或C3沉積,血清中存在針對基底膜帶成分的自身抗體。
天皰瘡
是一組累及皮膚和黏膜的自身免疫性表皮內大皰病,共同特徵是皰壁薄、鬆弛易破的大皰,組織病理為棘層松解所致的表皮內水泡,免疫病理顯示角質形成細胞間IgG、IgA、IgM或C3網狀沉積,血清中存在針對橋粒成分的天皰瘡抗體。
治療
大皰性表皮鬆解症目前尚無特效療法,應保護皮膚,防止摩擦和壓迫,可用非沾黏性合成敷料、無菌紗布或廣效性抗生素軟膏防治感染,同時應加強支持療法。
- 對於出現皮膚感染病人,可以通過外用藥物來減少細菌負荷,外用抗菌劑包括氯己定、苯扎氯銨和磺胺嘧啶銀。
- 合理使用外用抗生素,如莫匹羅星或 FUSIDIC ACID ,以免出現耐藥菌。如果使用外用抗生素,應每2~6週輪換不同的藥物,以儘量減少誘發細菌耐藥。
- 有明確感染的傷口通常需要全身性抗生素治療。應根據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的結果來選擇抗生素治療。
- 對於輕至中度疼痛,可以單獨應用鎮痛劑(如撲熱息痛、普拿疼),也可以與非類固醇抗炎藥合併使用。對於重度疼痛的治療,可能需要應用阿片類藥物或者抗焦慮藥物。
分指手術
大皰性表皮鬆解症病人的手畸形類似於臨床上常見的燒傷後疤痕攣縮畸形,病人可採取分指手術徹底分離、松解沾黏及屈曲的手指。
食道黏膜擴張術
適用於食道攣縮、狹窄者。
所有重型大皰性表皮鬆解症(EB) 病人均有營養受損並且需要營養支持,貧血病人需要補充鐵,同時給予或者不給於紅血球生成素。有證據顯示,骨質減少或骨質疏鬆的病人應補充鈣和維他命D。
大皰性表皮鬆解症傷口敷以不黏性矽敷料,能吸收滲出液的泡沫敷料和不黏性矽膠帶。在嚴重細菌定植的傷口中,稀釋的漂白劑洗浴或濕敷法,局部用抗菌劑和局部用抗生素可用於減少細菌載量。
預後
就特定死因和風險等級來講,不同亞型病人的死亡風險差異很大。如果給予細緻積極的醫療護理,出生後能存活12~24個月的大多數患兒至少可以活到成年。尤其是傷口護理方面的進步,已大大降低了具有廣泛傷口病人死於膿毒症的風險。局限性的病人預後良好,病人有正常的期望壽命,且大部分病人可以正常生活。而泛髮型病人終其一生都有炎症發生,多數預後差。
大皰性表皮鬆解症不能治癒,但可以緩解症狀。
交界性大皰性表皮鬆解症病人多數在2歲內死亡,隱性遺傳營養不良型多在兒童期因併發症死亡,其餘類型一般積極治療可不影響壽命。
皮疹泛發重度病人通常應每3~6個月隨訪1次,這類病人往往需要院內多學科治療,對於病情較輕的病人每年到專科門診隨訪1次即可。
飲食
大皰性表皮鬆解症飲食上無特殊注意,建議規律高蛋白飲食,營養機體、提高免疫力,避免辛辣、油膩及刺激性食物的攝入。
- 避免刺激較強的食物,例如辣椒、菸酒和海產品,忌濃茶、咖啡,避免高脂、高糖飲食。
- 多進食雞蛋、雞肉、奶製品等保證供給足量的蛋白質。
- 注意補充維他命類食物,如新鮮水果、蔬菜、穀類、動物的肝臟等。
照護
大皰性表皮鬆解症病人需要規律生活作息,避免過度勞累,避免熬夜、避免感染等應激狀態。飲食清淡規律,避免攝入刺激性及引起過敏反應的食物。
- 在日常的生活中應注意保護皮膚,避免皮膚受到摩擦、壓迫刺激。
- 保持皮膚清潔,避免出現繼發感染。
複診時檢查有無繼發感染,有無貧血、營養不良等併發症。
注意避免孩子參加可能造成皮膚損傷的活動。
預防
本病尚無有效預防措施,早發現、早診斷是本病防治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