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
概述
丹毒是一種累及真皮或淺層淋巴管的感染,是由B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皮膚及皮下組織的一種急性炎症,常表現為境界清楚的局限性紅斑,伴水腫、熱痛,患處皮膚溫高、緊張,好發於顏面及下肢,可有頭痛、發熱等全身症狀。
- 就診科別:
- 皮膚科
- 英文名稱:
- erysipelas
- 疾病別稱:
- 流火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壞疽、敗血症、感染性休克
- 治療周期:
- 短期治療
- 臨床症狀:
- 局限性紅斑、皮膚紅腫熱痛
- 好發人群:
- 體表慢性病灶的人、曾經患過丹毒的人、嬰兒、年老體弱的人
- 常用藥物:
- 青黴素、丹毒軟膏、魚石脂軟膏、紅黴素
- 常用檢查:
- 血液檢查、細菌學檢查、病理檢查
丹毒根據皮損表現分為兩類:
水泡或大皰性丹毒
皮疹初起為紅腫發硬的斑片,後迅速向周圍蔓延而成為大片猩紅色斑狀損害,表面緊張、灼熱、有光澤,稍微高起,境界清楚。以後皮損向外擴延,中央紅色消退為棕黃色並有輕微脫屑,觸痛明顯。皮損部出現含有漿液或膿性分泌物的水泡或大皰。
壞疽性丹毒
症狀極嚴重時,患部可以迅速發生壞疽。此情況多見於新生兒,多由臍部或生殖器部開始,後迅速擴延,病情兇險,易引起敗血症和腹膜炎甚至死亡。
病因
丹毒主要是由B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急性細菌性感染性皮膚病,鼻部炎症、摳鼻、掏耳、手足癬、濕疹等因素常成為丹毒的誘因。病原菌可潛伏於淋巴管內引起復發,其他如營養不良、過分酗酒、糖尿病、慢性肝病等皆可為丹毒的促發因素。
B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
其病原菌是B型溶血性鏈球菌,多由皮膚黏膜破傷而侵入,從而引發丹毒造成一系列症狀。
疾病因素
鼻部炎症、手足癬、濕疹、營養不良、糖尿病、慢性肝病等均可導致丹毒的發生。
摳鼻、掏耳
摳鼻、掏耳在一定程度上加重病情,因此不要養成不良習慣。
不良的生活習慣
酗酒、過度勞累、工作壓力大都會導致人體抵抗力低下,皆為本病的促發因素。
手足癬
丹毒發作的重要危險因素,足癬或絲蟲感染可引起下肢丹毒的反覆發作。
慢性濕疹
慢性濕疹,局部皮膚屏障破壞,容易造成細菌侵入而感染,從而引發丹毒。
免疫力低下
病人患有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肝病、腎病症候群等疾病時,抵抗力大大降低,此時易感染丹毒。
丹毒可發生於任何部位,以小腿、顏面、前臂、手足及嬰兒腹部多見,其他部位也可發生,全年均可發病。損害也可向他處蔓延(遊走性丹毒)或在原發損害部位屢次發生(復發性丹毒),年輕人中男性比較常見,老人更為常見。
有體表慢性病灶的人
顏面丹毒多由鼻、咽、耳等處的病灶而引起,特別是鼻炎病人以及經常用手挖鼻的人容易患丹毒。即使是鼻炎和足癬也應積極治療,下肢丹毒則多由足癬或下肢外傷引起。
機體免疫力低的人
營養不良、丙種球蛋白缺陷及腎性水腫的人,機體免疫力低下,容易患上本病。當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或患有腎性水腫時,更應注意保持皮膚的清潔完好無損。
曾經患過丹毒的人
本病可在原部位反覆發作,稱復發性丹毒。患病日久,還可引起慢性淋巴水腫。
嬰兒和年老體弱的人
嬰兒身體發育未完善,年老體弱的人基礎病和慢性病居多,體質也不好。如治療不及時,常可發生腎炎、皮下膿腫及敗血症等併發症,預後危重。嬰兒如發生丹毒可導致敗血症,死亡率較高。
症狀
丹毒發病前有全身不適、寒戰、噁心等症狀,繼而局部出現邊界清楚的水腫性鮮紅斑,迅速向四週擴大,皮損表面可出現水泡,自覺灼熱疼痛,可伴發淋巴管炎及淋巴結炎,多見於顏面及小腿部,常有頭痛、畏寒、高熱、乏力、食慾減退和全身不適等症狀。如果延誤治療,則會引發壞疽、敗血症、感染性休克以及化膿性淋巴管炎等併發症。
前驅症狀
病人可出現前驅症狀,表現為突然發熱、全身不適、寒戰等。病人在發病之前大多有外傷,傷口沒有及時清理,被病菌入侵。出現前驅症狀時,不少病人不能意識到該病,沒有及時就醫,可能會延誤治療。
發作症狀
紅斑
出現前驅症狀後的幾個小時到一天,病人會出現紅斑,紅斑會不斷擴大,界限比較清楚。病人的皮膚溫度會上升,且呈緊張的狀態,可出現硬結和水腫。受累的皮膚有明顯的觸痛和灼痛,淋巴結腫大比較明顯,可伴有淋巴結炎。有不少病人會出現膿皰、皮膚壞死等,小腿、臉部更為明顯。
水腫
丹毒是比較頑固的疾病,病菌可潛伏在淋巴管,可反覆引發疾病。丹毒復發會導致局部淋巴水腫,持續惡化會形成永久性的肥厚性纖維化。
壞疽
丹毒嚴重者,炎症深達皮下組織,使皮膚缺血造成組織壞死,形成壞疽。
敗血症
丹毒致病菌侵入血循環,並在血中生長繁殖,產生毒素造成急性全身性感染,從而出現敗血症。
感染性休克
部分病人會表現為面色蒼白、煩躁不安、皮膚濕冷、少尿或無尿,一旦出現這種情況應立即搶救。
看醫
丹毒病情發展快,當表現為皮膚突然大片紅斑同時伴有燒灼感和疼痛感時,皮損向四週蔓延,伴水泡以及出現嚴重的發燒、寒戰和頭疼時,應儘早去醫院就診。在醫生指導下明確病因,積極治療。
- 如果皮膚上有大片紅斑,同時伴有燒灼、疼痛感等症狀,應去醫院進一步檢查。
- 如果病人有在紅斑基礎上合併大皰、水泡等症狀,應及時去醫院就診。
- 如果病人出現發燒、寒戰以及頭痛等症狀,應立即去急診科就診。
應優先考慮到皮膚科就診。
- 紅斑出現多長時間?有疼痛嗎?
- 是否有用藥史?
- 之前有沒有慢性病史?
- 有沒有類似的症狀?第幾次復發?
- 之前治療過紅斑嗎?治療方式是什麼?效果如何?
實驗室檢查
血液檢查
傷口及破損處的拭子革蘭染色和細菌培養,血抗鏈和血白血球檢查顯示白血球總數升高。
細菌學檢查
下肢丹毒行足趾間皮屑真菌學檢查,顯示有細菌感染。
影像學檢查
丹毒一般不需要做影像學檢查,臉部丹毒應行鼻旁竇放射線檢查。如果懷疑有骨關節受累時,可以做磁共振和骨影像學檢查。
取切片檢查組織
組織病理顯示真皮高度水腫,微血管及淋巴管擴張,結締組織腫脹,中、小動脈內皮細胞腫脹。管腔為纖維蛋白栓塞,真皮及擴張的淋巴管中有瀰漫的炎性細胞浸潤(以嗜中性白血球為主),有時可見鏈球菌,水腫劇烈者可見表皮內水腫或大皰。
特殊檢查
鏈球菌感染的最重要檢查是ASO和抗DNA酶-B測定試驗,皮損中鏈球菌可選直接免疫螢光和乳膠凝集試驗。
根據丹毒病變局部皮損特點判斷
通常起病急,蔓延快,好發於下肢和臉部。局部可出現界限清楚的片狀紅疹,顏色鮮紅並稍隆起,壓之可褪色,可有燒灼樣痛。
結合全身表現判斷
通常片狀紅斑很少有組織壞死或化膿,可伴高熱、畏寒及頭痛等全身反應。
根據實驗室檢查判斷
實驗室檢查顯示白血球總數升高和細菌感染。
接觸性皮膚炎
病人常有接觸史,局部紅腫、邊界不清楚、癢,皮疹有丘疹、水泡、大皰、糜爛、滲液、結痂等。白血球計數不增多,而丹毒白血球總數升高,因此可以鑑別。
蜂窩性組織炎
該病發病部位較深,是皮下組織發炎。患處有觸痛並略微紅腫,境界不明顯,炎症迅速擴展和加重,以中央炎症明顯,有顯著的指壓性水腫,以後變軟,潰破化膿,排出膿汁及壞死組織。而丹毒常為境界清楚的局限性紅腫熱痛,好發於顏面及下肢,因此可鑑別。
多形日光疹
是發生在臉部及暴露部位的多形發疹,發病前有日曬史。其損害有紅斑、微血管擴張、水腫性紅斑、斑丘疹、丘皰疹及水泡或苔蘚化等多形皮疹。丹毒發病前有全身不適、寒戰、噁心等症狀,繼而局部出現邊界的水腫性鮮紅斑,迅速向四週擴大,皮損表面可出現水泡,自覺灼熱疼痛,可通過臨床表現鑑別。
血管神經性水腫
該水腫為一種暫時性、局限性、無痛性的皮下或黏膜下水腫,多發生在組織疏鬆而易腫脹的部位,如眼瞼、口唇、耳垂、外生殖器、喉頭等處。而丹毒好發於顏臉部及下肢,而且發病前有全身不適症狀,自覺灼熱疼痛,因此可以鑑別。
治療
丹毒治療以抗生素為主,初期、及時、足量、高效的抗生素治療可控制病情蔓延,防止復發。當感染較嚴重時,應靜脈滴注抗生素,在醫生指導下做相關檢查,明確病因,積極治療。
病人儘量減少活動,臥床休息。抬高患肢來緩解下肢水腫,原則為除去誘發因素,積極抗感染治療原發病灶,全身症狀嚴重者應給予必要的支持療法。
抗生素治療
首選青黴素,可靜脈或肌肉注射,體溫恢復正常後仍要堅持治療2週左右,磺胺類藥物或其他抗生素也可應用。若口服抗生素藥物治療無效,需要靜脈滴注抗生素治療。對於青黴素過敏的病人,醫生會建議用紅黴素、喹諾酮類藥物。
局部治療
原則為消炎,局部可選用各種抗生素軟膏、丹毒軟膏、20%魚石脂軟膏或純魚石脂貼敷。患部周圍可塗2%碘酊或用0.1%依沙吖啶(利凡諾)溶液濕敷。鏈球菌抗毒素局部注射可預防復發,積極治療局部病灶如手足癬、鼻炎等,同時應抬高患肢。
丹毒一般無需進行手術治療。
紫外線照射、音頻電療、超短波、紅外線以及淺層X線照射等都有一定療效。一般在丹毒急性期,應用紫外線和超短波等物理治療,3~5天患處紅腫熱痛等症狀會明顯減輕,大大縮短了病程,及時減輕病人的痛苦。這是因為紫外線和超短波就具有抗炎作用,而且物理治療對病人沒有痛苦和副作用。丹毒治療不徹底,容易復發,一旦症狀穩定,為了避免復發,可繼續應用理療,如微波、紅外線等。而對于丹毒反覆發作導致皮膚色素沉澱、粗糙、變硬時,音頻電療、超音波療法就會起到比藥物更有效的主導治療作用。
預後
丹毒病人預後都較好,大部分病人在積極抗生素治療後都可痊癒。嬰兒和年老、體弱的病人,如治療不及時,常可發生腎炎、皮下膿腫及敗血症等併發症,預後危重。嬰兒如發生丹毒可導致敗血症,死亡率較高。如果慢性基礎病沒有治療徹底,丹毒容易復發。
丹毒發現後積極進行治療,一般都可治癒。
丹毒一般不影響生存期,在保持沒有併發症的前提下,一般用藥10~14天後,病情就能緩解甚至恢復。不過即使症狀全部消失,仍要繼續用藥5~7天,防止復發。但是有些人對於青黴素過敏,所以只能改成紅黴素等其他的抗生素進行治療,療程相對來說會長一些。
建議定期複查,一般3~6個月複查一次。一旦出現感染性休克,立即去醫院治療。
飲食
丹毒病人要注意加強營養,多樣化飲食,儘可能多食富含維他命C的新鮮蔬菜和水果,進食清熱解毒的藥食兩用中藥。生活中做到多喝水,規律休息,不要勞累。同時嚴格遵循醫囑,合理用藥。
- 宜吃富含維他命C的新鮮蔬菜和水果,比如番茄、奇異果、冬瓜、苦瓜等。
- 宜食一些清熱解毒的藥食兩用中藥,比如馬齒莧、蒲公英、魚腥草等。
- 飲食上要禁忌辛辣、刺激、醃製、油煎、油炸、肥膩、高脂肪性以及高糖分的食物。
- 飲食上儘量減少羊肉、牛肉以及海鮮等偏熱性食物的攝入。
照護
丹毒病人應在生活中注意少運動,多臥床休息,同時抬高患肢,而且要嚴格遵循醫囑,合理用藥。保持生活質量能有效提高,積極治療基礎病,防止復發。
- 少運動,多注意臥床。
- 抬高患肢、防止下肢水腫。
- 保持患處皮膚清潔,禁止蚊蟲叮咬或外傷。
- 及時處理小創口,防止感染加重症狀。
- 病人勿挖鼻、摳耳。
- 可冰敷病變部位來緩解疼痛,下肢感染和水腫的病人也可在復健後穿壓力襪,以促進血液和淋巴循環。
病人密切關注病情,一旦丹毒發展成感染性休克,立即就醫。
丹毒容易復發,應把慢性基礎病比如足癬、鼻炎、潰瘍等徹底治療,才能預防復發。
預防
丹毒需要積極預防,儘量保持皮膚、黏膜的完整性。如果有可疑的症狀,注意及時檢查,及時診斷和治療,達到根治,防止病情加重或者復發。一般可用積極治療基礎疾病和避免外傷,來起到預防作用。
建議進行篩檢的人群
有慢性基礎病灶、淋巴水腫的人和嬰幼兒、年老體弱的人,根據情況嚴重程度及時用藥。
丹毒篩檢方法
一般進行實驗室檢查和病理檢查,一旦發現病因,及時對症治療。
- 平時多注意鍛煉,適當增加體育鍛煉,以提高免疫力,使疾病不易侵入。
- 養成良好的心態,避免過度的精神緊張和壓力。
- 病人為防止復發首先需要保護原部位,防止意外的淤傷、蚊蟲叮咬或抓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