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股癬

概述

致病性真菌侵犯腹股溝內側(會陰和肛周皮膚)所致環狀或者半環狀皮損者,通稱為股癬,實際上是體癬在陰股部位的特殊型。

就診科別:
皮膚性病科、感染科
英文名稱:
tinea cruris
疾病別稱:
陰癬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治療周期:
2~4週
臨床症狀:
環狀或者半環狀斑片、脫屑、丘疹、水泡、搔癢
好發人群:
肥胖者、多汗者、免疫力低下者、皮膚真菌病病人、不注意個人衛生者
常用藥物:
Miconazole 、 Econazole 、克霉唑、 Itraconazole 、 Terbinafine
常用檢查:
皮膚真菌鏡檢、真菌培養

病因

股癬是由致病性真菌如絮狀表皮癬菌、須癬毛癬菌、紅色毛癬菌等侵犯腹股溝內側(會陰和肛周)所致的一種真菌感染性疾病。它喜歡溫暖潮濕的環境,所以一些特殊的職業,如駕駛員、大腿根部多汗、肥胖等人群容易長股癬。

主要病因

股癬是由致病性真菌侵犯腹股溝內側(會陰和肛周)所致,實際上是體癬在陰股部位的特殊型。直接或者間接接觸病人污染的澡盆、浴巾等,可以引起股癬。也可由病人原有的手癬、足癬、股癬、甲癬、頭癬等蔓延而來。股癬的發病與病人抵抗力密切有關,在潮濕溫熱的環境中容易發生,糖尿病等病人更容易患本病。

誘發因素
  • 直接或者間接接觸股癬病人污染的澡盆、浴巾。
  • 病人原有手癬、足癬、股癬、甲癬、頭癬等疾病。
  • 糖尿病、肝腎疾病等病人,導致身體消耗,免疫力低下,容易受到真菌侵襲。
  • 生活和工作的環境潮濕、悶熱。
  • 穿著的內褲過於緊身以及不透氣。
流行病學

股癬在悶熱、潮濕的季節好發,男性多汗者尤其好發,特殊工種如汽車司機、長期坐位者易發。

傳播途徑

接觸傳染或者由手癬、足癬、甲癬等蔓延而來。

好發人群

肥胖者

肥胖導致局部不透氣,潮濕、多汗易發生真菌感染而產生股癬。

多汗者

股溝部位易出汗,多汗者較容易長股癬。

免疫力低下者

比如患有糖尿病、肝腎疾病或者長期內服糖皮質類固醇或者免疫抑制劑的病人,容易長股癬。

皮膚真菌病病人

比如患有手癬、腳癬,搔抓將真菌帶到腹股溝區,引起股癬。

不注意個人衛生者

不經常洗澡、換衣服,容易長股癬。

症狀

股癬是最常見的淺部真菌病,可單側或者雙側發生,皮損是境界清楚、炎症明顯的紅斑,病人自覺搔癢。

典型症狀

腹股溝部位或者臀部出現環狀或者半環狀斑片,可伴有丘疹、水泡、搔癢。

初期症狀

最初在股上部內側出現小片紅斑,其上有脫屑。

中期症狀

小紅斑逐漸擴展向四週蔓延,邊界清楚,其上可見丘疹、水泡、結痂,中央部位可自愈,有色素沉澱或者脫屑。

末期症狀

病史長的病人皮膚會發生浸潤增厚呈苔癬化,常伴有搔癢。嚴重的病人常擴展波及股內側、會陰或者肛門周圍,其下緣多比較清晰,有時會波及陰囊、陰莖根部等處。

看醫

股癬早發現、早治療,可以避免皮損進一步擴散,也可避免濫用不當藥物後加重病情,對於有疑似皮膚病症狀的病人應及時就診以明確診斷。

就醫指征
  • 對於陰股部出現紅斑、脫屑伴有搔癢症狀的病人,持續2週未見消退,及時到醫院皮膚性病科就診。
  • 若自己購買使用抗真菌藥物治療後,皮疹開始消退但數周后出現反覆,也應到醫院就診。
就診科別
  • 股癬一般去皮膚性病科就診。
  • 若臀部出現的真菌感染較嚴重,也可以到感染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為什麼來就診?
  • 哪個位置有皮疹?
  • 有皮屑、搔癢症狀嗎?皮疹逐漸擴大了嗎?
  • 治療過嗎?
  • 有足癬或者手癬嗎,或者家裡有人有足癬或者手癬嗎?
需要做的檢查

真菌鏡檢

取皮損處的小塊鱗屑,置於玻片上,滴入氫氧化鉀溶液,使角質蛋白溶解,在顯微鏡下觀察有無真菌菌絲,可明確診斷。

細菌培養

可明確有無合併細菌感染,是否給予抗生素治療。

診斷標準

可通過以下情況診斷為本病:

  • 典型的臨床表現,如腹股溝部位或者臀部出現環狀或者半環狀斑片,伴有丘疹、水泡、搔癢。
  • 真菌鏡檢陽性和培養分離到皮膚癬菌。
  • 病理檢查在角質層中找到菌絲。
鑑別診斷

紅癬

紅癬是由棒狀桿菌屬的微細棒狀桿菌引起,好發於皮膚皺褶部位,皮損主要損害為境界清楚、邊緣不規則狀的斑片。開始呈紅色,隨後變成褐色。新的損害是光滑的,較老的損害起皺或有大量糠秕樣鱗屑。

增殖型天皰瘡

增殖型天皰瘡較少見。皮損好發於腋窩、乳房下、腹股溝、外陰、肛門周圍、鼻唇溝及四肢等部位。損害最初為薄壁的水泡,尼氏征陽性。破潰後在糜爛面上漸漸出現乳頭狀的肉芽增殖,邊緣常有新生水泡,使損害面積逐漸擴大。皺褶部位溫暖潮濕,易繼發細菌及念珠菌感染,常有臭味。陳舊的損害表面略乾燥,呈乳頭瘤狀。病程慢性,預後較好。

脂漏性皮膚炎

發生在皮脂腺豐富部位的一種慢性丘疹鱗屑性炎症性皮膚病。本病多見於成人和新生兒,不同於股癬,本病多好發於頭面、軀幹等皮脂腺豐富區。

糜爛性銀屑病

一種慢性炎症性皮膚病,病程較長,有易復發傾向,有的病例幾乎終生不愈。該病發病以青壯年為主,對病人的身體健康和精神狀況影響較大。臨床表現以紅斑,鱗屑為主,全身均可發病,以頭皮,四肢伸側較為常見,多在冬季加重。股癬發生在陰股部位。

治療

股癬是由真菌感染引起,治療上主要是抗真菌藥,使用外用藥物、口服藥物或者兩者聯合使用,均可以用於股癬的治療,但是應進行個體化選擇。

治療周期
股癬需要系統治療2~4週。
藥物治療

局部治療

通常為首選的治療方案,唑類、丙烯胺類、嗎啉類等外用製劑都可以用於治療股癬,一般每日是1~2次,療程2~4週,常有的藥物有 Bifonazole 、 Miconazole 、 Econazole 、克霉唑、酮康唑、舍他康唑、 Terbinafine 、 Butenafine 、 Amorolfine 等。外用抗真菌的複方製劑,一般含有抗真菌藥物和糖皮質類固醇,如複方 Econazole 乳膏等,可用於治療炎症比較重的股癬病人,但是應該注意避免糖皮質類固醇的不良反應,建議應用1~2周後改為單方的抗真菌藥物,一直用到皮損清除,同時腹股溝位置要選用刺激性小的溫和外用藥物,避免刺激反應。

系統治療

對於局部治療效果不好、皮損廣泛或者反覆發作的病人,可以考慮系統抗真菌藥物,常用的有 Terbinafine 和 Itraconazole 。使用劑量需要遵醫囑應用,但對於年齡<2歲的兒童,不推薦使用。

手術治療

股癬一般無需手術治療。

預後

股癬病人經過正規積極治療,可以痊癒,預後一般較好。

能否治癒

股癬通常能痊癒。

能活多久

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複診

股癬初診後一般7~10天複診,皮損控制後根據具體病情調整治療方案。

飲食

股癬病人在飲食方面多注意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要熬夜、喝酒,多吃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暢。

飲食調理
  • 忌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比如生蒜、辣椒等。
  • 忌食肥肉等油膩性食物。
  • 減少助濕生熱的飲食,如生蔥、芥末等。
  • 建議進食牛奶、雞蛋、精瘦肉等。

照護

股癬病人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局部清潔乾燥,遵醫囑足量、足療程用藥,如果治療過程中出現皮損擴大或者其他異常,需要及時就診和醫生溝通。

日常護理
  • 病人貼身內褲用開水燙,勤洗澡,保持局部乾爽,肥胖者可以用粉撲。
  • 儘量避免與其他真菌感染病人,包括患有癬病的動物密切接觸,如貓、狗。

預防

股癬是真菌感染性疾病,積極鍛煉,提高免疫力,保持局部衛生,避免與真菌皮膚病病人密切接觸,可有效預防真菌的感染。

預防措施
  • 如果患有手癬、足癬、甲癬等,需要進行及時治療。
  • 儘量避免與患有癬病的人和動物密切接觸。
  • 注意局部衛生,避免使用公用的浴盆、毛巾等,對公用用具定期消毒。
  • 避免熬夜,加強鍛煉,以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加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