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道炎
概述
陰道炎是導致外陰陰道症狀如搔癢、灼痛、刺激和異常流液的一組病症,可由各種原因引起,與感染、菌群失調、激素水平有關,常表現為陰道分泌物增多、搔癢、白帶異常。其類型比較多,需要根據具體類型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以免對女性生育、生活或健康造成影響。
- 就診科別:
- 婦科
- 英文名稱:
- vaginitis
- 疾病別稱:
- 陰道炎症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子宮頸炎、骨盆腔炎、附件炎、子宮內膜炎
- 治療周期:
- 陰道炎治療常規的方式多在1週左右,頑固者需要治療2~3個療程
- 臨床症狀:
- 外陰搔癢、灼痛、性交痛、白帶增多
- 好發人群:
- 各年齡段女性均可發病
- 常用藥物:
- 甲硝唑、替硝唑、克霉唑
- 常用檢查:
- 體格檢查、外陰檢查、陰道分泌物檢查
細菌性陰道病
該類型陰道炎又稱為細菌性陰道病,其是最常見的陰道炎症,發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確,考慮是多個性伴侶、陰道過於清潔等原因所致。
外陰陰道念珠菌症
又稱為念珠菌陰道炎,是僅次於細菌性陰道病的最常見的陰道感染,主要致病菌是念珠菌。
老年性陰道炎
常見於自然停經、人工停經及藥物假停經治療的婦女,因卵巢功能減退,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原因所致。
嬰幼兒外陰陰道炎
常見於五歲以下兒童,主要與嬰幼兒雌激素水平低下,外陰皮膚黏膜薄弱等原因有關。
寄生蟲性陰道炎
寄生蟲是引起起婦產科疾病的眾多原因之一,能引起婦產科疾病的寄生蟲較多,而侵人陰道引起陰道炎的寄生蟲主要有以下幾種,分別為陰道毛滴蟲、阿米巴原蟲、蟯蟲、血吸蟲、短膜殼絛蟲病、顎口線蟲、水蛭,以及蠅蛆等。
混合性陰道炎
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致病微生物導致的陰道炎症,在臨床較為常見,治療主要依靠細菌培養確定致病菌。
病因
陰道炎症是婦科最常見疾病之一。外陰暴露於外,陰道又毗鄰尿道、肛門,局部潮濕,易受感染,如容易受到損傷以及外界微生物感染而導致炎症。另外,不同類型的陰道炎,其發病原因也有所差異。
細菌性陰道病
細菌性陰道病是陰道內正常菌群失調所致的一種混合感染,細菌性陰道病的發病因素包括新性伴、多性伴、月經期性交、經常陰道沖洗、緊張、吸菸和應用宮內節育器(IUD)等。
外陰陰道念珠菌症
年齡因素
在初潮前本病罕見,從10歲開始本病發病率開始升高,妊娠期常見,停經婦女外陰陰道念珠菌症發病率增高。
妊娠因素
懷孕婦女對念珠菌易感,導致念珠菌攜帶率和外陰陰道念珠菌症發病率增高。在晚孕期外陰陰道念珠菌症發病率最高,孕期外陰陰道念珠菌症復發率也高於非孕期,因此孕期外陰陰道念珠菌症的治癒率降低。
避孕方式
含雌激素口服避孕藥可增加陰陰道念珠菌症發病率。
抗生素
有症狀的外陰陰道念珠菌症常見全身或局部應用抗生素期間,應用抗生素後陰道假絲酵菌攜帶率增加10%~30%。應用抗生素後念珠菌帶率和外陰陰道念珠菌症發病率增加,與抗生素清除了具有保護作用的陰道菌群有關。
糖尿病
糖尿病病人念珠菌定植率增高,控制的糖尿病病人有症狀的外陰陰道念珠菌症發病增高。
其他因素
如穿緊身、不透氣的內衣增加外陰陰道絲酵母菌病的發病率,局部過敏可改變外陰陰道局部環境,使無症狀念珠菌攜帶發展為有症狀的外陰陰道絲酵母菌病。
需氧菌性陰道炎
需氧菌性陰道炎的病因及發病機制仍不清楚,正常陰道分泌物是以產過氧化氫的乳酸桿菌占優勢菌,而需氧菌性陰道炎使陰道內能產過氧化氫的乳酸桿菌減少或缺失,需氧菌增加,主要為乙型鏈球菌、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及腸球菌等。
老年性陰道炎
由於卵巢功能減退,雌激素水平降低,從而使得陰道黏膜萎縮變薄,陰道上皮內糖類抗原含量減少,陰道pH上升,抵抗力薄弱,殺滅病原體的能力降低,致病菌容易侵入,從而導致了老年性陰道炎症的發生。而不注意外陰清潔衛生、性生活頻繁、營養不良、尤其是維他命B缺乏等則常為本病發病的誘因。
嬰幼兒外陰性陰道炎
- 嬰幼兒衛生習慣不良、外陰部不清潔、穿開襠褲隨地亂坐、大便擦拭方向不對等都可能引起病原微生物侵入外陰及陰道,導致外陰或陰道炎。
- 嬰兒的尿布更換不及時,大小便刺激外陰,容易引起外陰感染。
- 嬰幼兒肛門處有蟯蟲感染時,患兒因搔癢而用手抓撓,可污染外陰、陰道引起感染。
- 嬰幼兒出於好奇,可將花生米、扣子、糖塊、橡皮等異物置入陰道內,引起繼發感染。
- 患有足癬或念珠菌性陰道炎的家長將自己的衣物與嬰幼兒的衣褲一起清洗,而引起因污染而傳播導致感染,也可能在公共場所,因為浴池、浴具、游泳池等間接傳播引起感染,但發生率相對較低。
寄生蟲性陰道炎
寄生蟲是弓|起婦產科疾病的眾多原因之一,能引起婦產科疾病的寄生蟲較多,而侵人陰道引起陰道炎的寄生蟲主要有以下幾種,分別為陰道毛滴蟲、阿米巴原蟲、蟯蟲、血吸蟲、短膜殼絛蟲病、顎口線蟲、水蛭,以及蠅蛆等。
混合性陰道炎
混合性陰道炎的病因,少部分是同時感染,大部分是一種病原體感染後引起陰道內環境改變,正常乳酸桿菌減少,陰道pH改變,使多種病原體大量繁殖造成局部防禦功能下降,從而導致其他病原體的繼發感染,造成多種病原體同時感染。
- 激素變化,如停經、更年期等使卵巢功能減退,雌激素水平降低。
- 經常更換性伴侶。
- 經常陰道沖洗,導致逆行性感染。
- 糖尿病病人易患外陰陰道念珠菌疾病。
- 穿緊身不透氣的內衣導致發病率升高。
- 陰道內菌群失衡。
不同類型的陰道炎流行病學特點不同。
細菌性陰道病
是最常見的陰道炎症之一,多發生在性活躍期女性。計劃生育診所就診女性的發病率為14%~25%,婦科門診中無症狀病人的發病率為10%~40%。
外陰陰道念珠菌症
無症狀婦女下生殖道念珠菌陽性率為20%,有症狀婦女下生殖道念珠菌陽性率為29.8%。在婦科門診,有症狀婦女外陰陰道念珠菌症的發病率為15%~30%,孕婦檢出率為9.4%~18.5%,其中有症狀的檢出率為6.6%。
混合性陰道炎
細菌性陰道炎與其他病原體一同造成陰道感染發生率為53.12%;外陰陰道念珠菌症合併其他病原體的陰道感染發生率為53.85%;滴蟲陰道炎的混合感染發生率為33.33%。
滴蟲性陰道炎
滴蟲性陰道炎是常見的陰道炎症,也是常見的性傳播疾病,常與其他性傳播疾病同時存在,女性發病率約10%~25%。
外陰陰道念珠菌症
本類型陰道炎可以經性接觸傳播。
嬰幼兒外陰性陰道炎
患有足癬或念珠菌性陰道炎的家長將自己的衣物與嬰幼兒的衣褲一起清洗,而引起因污染而傳播導致感染。也可能在公共場所,因為浴池、浴具、游泳池等間接傳播引起感染,但發生率相對較低。
寄生蟲性陰道炎
滴蟲性陰道炎以性接觸為最直接的傳播方式或經公共浴池、浴盆、浴巾、游泳池、坐式便器、污染的衣物、污染的器械或敷料等間接傳播給病人。
- 細菌性陰道病以成年女性較易發生。
- 外陰陰道念珠菌症,10歲開始本病發病率開始升高,20~40歲發病率最高。
- 需氧菌性陰道炎停經婦女較易發生。
- 老年性陰道炎常見於自然停經及卵巢去勢後的婦女。
- 嬰幼兒外陰陰道炎常見於5歲以下兒童。
症狀
外陰及陰道炎臨床上以白帶的性狀發生改變以及外陰搔癢為主要臨床特點,性交痛也較常見,感染累及尿道時,可有尿痛、急尿、頻尿等症狀。
細菌性陰道病
表現為陰道分泌物增多,白帶均勻一致,呈灰白色,有腥臭味、魚腥味。
外陰陰道念珠菌症
表現為外陰搔癢明顯,且持續時間比較久,病人有坐立不安感,搔癢夜間比較明顯。陰道分泌物增多,白帶呈豆腐渣樣,外陰灼熱,有排尿刺激痛或性交痛。
老年性陰道炎
也表現為陰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呈黃水樣,嚴重者可以帶有血絲,呈膿血樣,同時有外陰搔癢症狀。
嬰幼兒外陰陰道炎
嬰幼兒外陰陰道炎的主要症狀是外陰陰道搔癢、陰道分泌物增多,外陰陰道口黏膜充血、水腫並伴有膿性分泌物流出。
寄生蟲性陰道炎
表現為陰道分泌物增多,呈泡沫狀白帶,也有外陰搔癢感,間或出現排尿刺激痛或性交痛。
陰道炎若波及泌尿系統,則可以出現尿痛、頻尿、急尿等泌尿系統症狀。
骨盆腔炎
陰道炎病人如果不及時治療,導致細菌擴散,會使病人骨盆腔受到感染,引發骨盆腔炎。
子宮頸炎
由於陰道炎內的厭氧病菌代謝,會導致陰道分泌物中含有氨,如果病人不及時治療,這些陰道分泌物會很容易導致子宮頸炎。
子宮內膜炎
患陰道炎後,細菌會進行擴散感染,直接影響病人的子宮內膜,引發子宮內膜炎,導致更嚴重的後果。
影響生育
患陰道炎後,病人的分泌物中伴有大量的病菌,而這些病菌會影響到精子,甚至導致精子死亡,影響女性懷孕。此外如果女性朋友在懷孕期間患上陰道炎,很可能會導致流產或早產。
附件炎
陰道炎沒有治癒,長時間可能會導致逆行感染,引起附件炎,出現白帶異常、小腹部疼痛等症狀。
看醫
陰道炎不及時治療容易導致骨盆腔炎、子宮頸炎等其他炎症,對病人生活造成影響。因此,一旦出現陰道分泌物增多、外陰搔癢等表現,需要及時就醫明確診斷。
- 有急尿、尿痛、頻尿等泌尿系統症狀。
- 外陰搔癢,白帶異常增多。
- 外陰具有灼熱感,性交時疼痛。
- 嬰幼兒外陰陰道口黏膜充血、水腫並伴有膿性分泌物流出。
- 大多病人優先考慮去婦科就診。
- 如果患病人群為嬰幼兒也可去兒科就診。
- 因為什麼來就診的?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搔癢、白帶增多等)
- 出現的不適症狀持續多久了?
- 是否有病毒或其他性病感染?
- 有無長期服用抗生素藥物?
- 性伴侶是否有相似症狀出現?
體格檢查
看有無陰道黏膜萎縮,可見皺襞消失,有充血、紅腫,也可見黏膜有出血點或出血斑。
外陰檢查
用食指、中指輕輕分開大陰唇,仔細觀察外陰、陰道及前庭處。用棉拭子或吸管取陰道分泌物査找陰道毛滴蟲、念珠菌或抹片染色作病原學檢査,以明確病原體,必要時作細菌培養。
陰道窺鏡、陰道分泌物檢查
必要時行陰道窺鏡檢查,可用子宮鏡、支氣管鏡或鼻鏡作為陰道窺器,清楚地了解陰道及子宮頸的情況,檢查陰道黏膜上皮及分泌物的性狀,應同時用棉棒取陰道分泌物作抹片染色進行病原學檢查及藥物敏感試驗。
直接鏡檢
生理鹽水懸滴法直接鏡檢,得出診斷結論較快,操作簡便。
- 陰道分泌物呈灰白色,很黏稠,甚至像麵糊狀,均勻一致,但不是膿性分泌物,量多少不定。
- 分泌物中氨含量特別高,故呈魚腥味,性交時或活動後往往因促進氨釋放而使氣味加重,分泌物中加入10%氫氧化鉀後也可釋出氨味。
- 陰道分泌物的濕抹片中可檢出經線索細胞。
- 陰道分泌物中的pH值增高,pH範圍5.0~5.5,而正常人為4.5~4.7。如果有出現外陰搔癢、白帶增多、下腹痛等症狀,一定要留意陰道炎的症狀。
根據上述依據可以確定陰道炎的診斷,但要注意辨別陰道炎的類型。
非特異性陰道炎
取分泌物作抹片,用革蘭氏染色鏡檢,可找到常見的病原菌,而無黴菌或滴蟲存在,可與滴蟲性陰道炎鑑別。
滴蟲性陰道炎
取分泌物與已滴在玻璃片上的少量溫生理鹽水調和、鏡檢。可見活動的陰道毛滴蟲。如果查不到滴蟲,在陰道分泌物中找到白念珠菌的芽生孢子或假菌絲即可確診念珠菌性陰道炎。
治療
陰道炎在臨床中主要用藥物進行治療,如甲硝唑、替硝唑、克霉唑抗生素進行積極的治療,或用藥物沖洗外陰道,同時注意外陰感染,保持外陰的乾燥、清潔,勤洗換內衣褲,大多預後良好。
甲硝唑
對滴蟲性陰道炎和混合性陰道炎有較強的殺菌作用,對於胃腸道反應較重,不能耐受口服藥物的病人可以陰道用藥。
克霉唑
對於單純性念珠菌症可以選擇唑類抗真菌藥物,例如克霉唑製劑,可抑制真菌的合成,影響代謝過程,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口服可有胃腸道反應、肝功異常及白血球減少等,外用無不良反應,偶有局部炎症。
雌激素製劑
老年性陰道炎的治療,可使用雌激素製劑,從根本上解決雌激素不足的情況。
本病無手術治療。
預後
陰道炎屬於婦科常見疾病,預後大多數較好,不影響工作和生活。但部分病人有復發的可能,不及時治療者可能對日後妊娠有不良影響。
陰道炎通常可以治癒,預後良好。
陰道炎一般不會影響壽命,但一經發現也應積極治療,防止出現各種不良結局,減低病人生活質量。
根據病情和醫生醫囑進行複診,以評估治療效果。如症狀嚴重,應立即複診。
飲食
陰道炎病人應多食清淡和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多喝水、勤排尿,忌辛辣、刺激以及腥發類食物,比如魚類、蝦類,忌煙、酒。
- 多吃富含蛋白質類的食物,比如牛奶、蛋類、肉類。
- 多飲水,多吃新鮮蔬菜水果。
- 不要吃辛辣、刺激食物以及油炸、油膩類的食物,不吃助增濕氣的食物,它們會增加白帶的分泌物;避免吃腥發類食物,魚類、蝦類以及雞頭等。
- 多食含維他命的食物,如新鮮蔬菜和水果,適當補充魚肝油和維他命C、維他命E等。
照護
陰道炎病人日常護理主要是注意外陰清潔、乾燥,同時要改善不良的日常行為習慣,遵醫囑正確服藥,以免陰道炎反覆發作。
- 注意個人衛生,勤換內衣褲,保持外陰清潔,患病期間用過的內褲、毛巾等要經過熱水燙或煮沸消毒後,置於太陽下暴曬,如需要經常出差最好要帶自己的洗漱用品,特別是毛巾等。
- 注意運動,提高自我免疫力,合理放鬆,避免壓力過大,抵抗力低下就易受到黴菌的侵犯。
- 適當進行性生活,在陰道炎治療期間,避免行房。陰道桿菌是陰道菌群中的有益菌,性生活會不利於這種桿菌的生長,一般在多數情況下可自我調節,如果頻繁性生活桿菌來不及調節,就會導致陰道炎的發生。
- 不要頻繁陰道沖洗,因為陰道中各種菌群處在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下,頻繁沖洗陰道會殺死一些有益菌,助長壞菌群自然就會得陰道炎。
病情痊癒的陰道炎不代表不會復發,症狀好轉後仍要繼續治療。平時注意觀察白帶的顏色、質地、量及味道,出現異常需要及時複診。
- 服用甲硝唑、替硝唑等藥物應注意72小時內不能飲酒。
- 如在哺乳期,應根據醫生醫囑進行服藥。
預防
陰道炎的發生與個人衛生、交叉感染等有關,所以平時注意內衣褲的勤換洗,在太陽光下懸掛暴曬,保持陰道乾淨、清潔,養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可以有效預防其發生。
婦科檢查
對於高危人群,宜及早開始進行陰道炎檢查。
外陰檢查
嬰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差,不能主動配合醫生,因此在診斷上有一定的困難,採集病史時需細心詢問患兒母親及保育人員,檢査時手法要輕柔,設法分散患兒的注意力,以獲得滿意的檢査結果,個別情況下需要在全身麻醉下對患兒進行檢查。
- 忌食酸辣、刺激性的食物,戒菸、戒酒,在臨床症狀消失之後前往醫院複查。
- 需加強身體鍛煉、不能熬夜,避免免疫力下降。
- 建議平時要注意外陰的清潔衛生,未治癒期間應禁止性生活,平時可以溫水清洗外陰,經期要注意勤換衛生巾。
- 避免穿著緊身內褲,需要穿棉質內褲,保持乾爽透氣。
- 平時不用肥皂等清洗外陰,也不要過度清洗,破壞陰道內環境。
- 儘量避免去公共浴池洗澡,不共用浴巾、澡盆等個人衛生用品。
- 合理使用抗生素類藥物,避免濫用造成菌群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