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慢性額竇炎

概述

急性額竇炎發病30天後仍有炎症遷延者,稱為慢性額竇炎。常在一定條件下急性發作,並常伴有慢性篩竇炎,主要病因是額竇口引流出現異常導致。病人可出現頭痛、鼻塞和流黏液性膿涕等症狀,常可併發偏頭痛、失眠。本病需治療1~3個月的周期,預後往往良好。

就診科別:
耳鼻喉科
英文名稱:
chronic frontal sinusitis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偏頭痛、失眠、急性咽炎
治療周期:
1~3個月
臨床症狀:
前額部悶脹、頭痛、鼻塞、嗅覺減退
好發人群:
有慢性鼻炎或其他鼻腔疾病的病人、經常摳鼻孔的人群、重病病人、過敏人群
常用藥物:
阿莫西林雙氯西林鈉、普賴鬆龍
常用檢查:
前鼻鏡檢查、頭位試驗、鼻竇CT掃描

病因

慢性額竇炎主要是額竇口引流出現異常導致的,額竇正常分泌物不能引流出,引起逆行感染,使進行炎症引流受阻,引起慢性額竇炎,造成前額部頭痛。

主要病因
  • 急性額竇炎未能及時處理或治療不當,使黏膜嚴重破壞,失去正常功能,而變為慢性炎症。
  • 變態反應性額竇炎、鼻額管黏膜水腫、纖毛輸送功能降低,使急性炎症時的引流受阻,而變為慢性炎症。
  • 鼻中隔高位彎曲,中鼻甲肥大,鼻息肉、鼻道竇口複合體引流受阻,進而引起慢性額竇炎。
  • 氣壓性損傷,如航空速降、游泳跳水、潛水作業,均可引起額竇慢性感染。
  • 全身因素,如免疫功能降低、糖尿病、營養不良、維他命缺乏等。
誘發因素

免疫缺陷

由於存在免疫缺陷,對各種疾病的抵抗力較低,易誘發各種炎症。

額竇開口畸形

若額竇開口狹窄或者閉塞,額竇無法正常通氣,較易發生炎症。

流行病學

慢性額竇炎是常見病、多發病,男女發病率無較大差別,發病範圍較為廣泛,各年齡段均可發病。由於慢性額竇炎病因複雜,目前尚缺乏系統的流行病學研究。

好發人群

有慢性鼻炎或其他鼻腔疾病的病人

此類病人鼻內環境易出現失調,易引發額竇炎。

經常摳鼻孔的人群

個人習慣較差,經常摳鼻孔可造成鼻黏膜損傷,可以誘發此病。

重病病人

重病後免疫力下降,易患此病。

過敏人群

過敏可引起的鼻腔黏膜水腫,使鼻額管引流受阻,容易引發此病。

症狀

慢性額竇炎病人可出現頭痛、鼻塞和流黏液性膿涕,病人前額部可出現悶脹感,患側較明顯。若額竇引流受阻,可出現頭痛,可有三叉神經分布區反射性頭痛。病人鼻塞明顯,鼻分泌物為黏膿性或膿性,以上午較多,常與頭位引流有關。

典型症狀

鼻塞、鼻流涕

鼻塞、鼻流涕呈黏膿性或膿性,病人中鼻道前上方可見膿性分泌物,量多少不一,與體位有關,具有定時定向性。

嗅覺減退

鼻嗅覺減退或喪失,為此病的後期症狀,鼻腔腫脹可影響病人嗅覺。

頭痛

病人常有頭痛,呈鈍痛或悶脹疼痛,以前額、鼻根和眼眶周圍為主。

其他症狀

慢性額竇炎還可表現為頭昏、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全身症狀,少數病人可有持續性低熱、消化不良等症狀。

併發症

偏頭痛

可為細菌產生毒素刺激神經末梢導致。

失眠

慢性額竇炎引起頭痛,會影響睡眠質量,最終導致失眠。

急性咽炎

由於鼻咽相通,炎症感染擴散,可導致急性咽炎。

看醫

慢性額竇炎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於控制症狀、預防併發症及其重要,尤其對於高危人群,如有口腔及呼吸道疾病的病人、有慢性鼻炎或其他鼻腔疾病的病人,若出現疑似慢性額竇炎的臨床表現的病人,應該及時就診以明確診斷。

就醫指征
  • 持續數日出現鼻子不通氣的症狀。
  • 一側鼻腔經常流岀黏液性膿涕。
  • 出現以前額、鼻根和眼眶周圍為主的頭痛,一般呈鈍痛或悶脹疼痛。
就診科別

大多病人優先考慮去耳鼻喉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因為什麼來就診的?
  • 鼻塞症狀是一過性還是持續的?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頭痛、失眠、流膿鼻涕等)
  • 以前患過慢性鼻炎嗎?
  • 以前患過口腔及呼吸系統疾病嗎?
需要做的檢查

前鼻鏡檢查

可見黏膜充血,中鼻道前上方有膿性分泌物。上頜竇炎的膿液多在中鼻道的後下方,篩竇炎可見中鼻道與嗅裂存有膿性分泌物,可資鑑別。

頭位試驗

前鼻鏡檢查未見膿性分泌物時,可用1%麻黃素收縮中鼻甲和中鼻道黏膜,然後保持頭正中位5分鐘,再次檢查鼻腔,看中鼻道有無膿液出現。伴有上頜竇炎時,可先行上頜竇穿刺沖洗,將膿液清除,然後再行頭位性引流,以判斷額竇炎的存在。

額竇X線攝片

取鼻額位和側位,比較雙側額竇透光度,判斷其中病變。雙側額竇大小不對稱屬正常情況,與診斷額竇炎無關。發育良好的額竇可有骨隔,亦屬正常現象,現較少採用。

鼻竇CT掃描

採用冠狀面和軸位掃描,可顯示額竇大小及範圍、前後骨壁情況和竇腔內黏膜內無增厚。

診斷標準

根據病人病史及頭痛特點且前鼻鏡檢査,病人出現鼻黏膜充血,中鼻道前上方膿涕,影像學檢查鼻竇CT掃描提示額竇密度增高或黏膜肥厚影,即可診斷為慢性額竇炎。

鑑別診斷

本病應該與慢性鼻炎、慢性篩竇炎、慢性鼻竇炎、慢性蝶竇炎相鑑別。

慢性鼻炎

是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層的慢性炎症,主要表現為鼻黏膜充血腫脹、鼻塞、分泌物增多,與慢性額竇炎症狀相似,可通過鼻鏡、頭位試驗鑑別。

慢性鼻竇炎

為鼻竇的慢性化膿性炎症,較急性者多見,主要表現為流涕,多為黃色或黃綠色膿涕,還有引起鼻塞、嗅覺障礙、頭痛,可通過鼻鏡檢查以及其他輔助檢查加以鑑別。

慢性篩竇炎

發生在篩竇黏膜的化膿性感染,指該處黏膜腫脹,纖毛運動停止,篩竇通氣和引流受阻,然後才波及到其他鼻竇表現為鼻塞、頭痛、膿涕、嗅覺減退等,可通過輔助檢查與慢性額竇炎鑑別。

慢性蝶竇炎

本病是發生在蝶竇部位的慢性炎性病變,常有頭痛 、反射性神經痛 、嗅覺障礙、頭暈、後鼻滴涕等併發症出現,可通過檢查手段明確病變部位加以鑑別。

治療

慢性額竇炎屬於鼻竇炎的一種,目前臨床上治療主要分為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但在藥物和手術治療之前,都要需要做鼻竇CT的檢查,評估額竇炎病變的損害程度以及範圍等,再行治療。

治療周期
慢性額竇炎治療周期需要根據病人病情而定,通常1~3個月不等。
藥物治療

全身藥物治療

通常在有急性發作徵象者或有化膿性併發症的時候給予全身應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雙氯西林鈉,也可輔以中成藥。

局部類固醇

如普賴鬆龍、 Triamcinolone Acetonide ,可收縮腫脹的黏膜、抗炎、抗水腫,以利於鼻竇通氣和引流。

減充血劑

如呋麻滴鼻液、賽洛唑啉鼻噴霧、 Oxymetazoline 滴鼻液,使用時間宜在7~10天。

黏液促排劑

如桃金孃油、桉檸蒎可稀釋鼻涕和促進其排出,並有利於黏液纖毛清除功能的恢復。

手術治療

鼻內和鼻外兩種手術途徑,都是徹底清除病變組織,重建新立引流並注意儘可能不影響美容。

鼻內手術

手術治療首選鼻內鏡手術,經鼻開放額竇,可有效緩解症狀和有助於炎症的消退,手術後應配合抗生素、黏液促排劑及鼻用糖皮質類固醇噴霧。

鼻外手術

鼻外途徑的額竇手術適用於嚴重的慢性化膿性額竇炎,如有痿管形成時,療效很好,但缺點是術後常遺留臉部疤痕。

物理治療

如超音波噴霧、透熱療法、中、短波或超短波治療,也可用散焦氯氖雷射器照射竇腔。

其他治療

額竇導管沖洗術

多次反覆穿刺沖洗(每周1~2次),同時竇內還可灌入抗生素、酶類及激素等藥物進行聯合治療。

負壓置換法

用負壓吸引法使鼻腔和鼻竇內壓力交替改變而使藥液進入鼻竇。

預後

慢性額竇炎經過積極治療後,大部分病人可獲得痊癒,降低復發率,不影響病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學習,但若不積極治療可導致炎症侵襲周圍皮膚,使周圍皮膚潰爛化膿,影響病人容顏。

能否治癒

本病若積極治療可治癒。

能活多久

慢性額竇炎一般不影響病人壽命。

複診

慢性額竇炎病人進行藥物治療期間應3個月複查一次。

飲食

慢性額竇炎以清淡飲食為主,病人應避免進食生蔥、生蒜、辣椒、海鮮等辛辣、刺激的食物。避免進食或接觸過敏性物質,以免刺激炎症使病情加重。

飲食調理
  • 戒菸酒,忌食油膩、生冷、高鹽食物。
  • 可多吃穀類、豆類及堅果類食物,攝取維他命,維持正常的免疫功能。
  • 可多食新鮮水果和蔬菜,有利於攝取足夠的維他命C,促進黏膜功能恢復。

照護

慢性額竇炎病人應該適度鍛煉,增強抵抗力,對於慢性額竇炎術後病人,需避免發生感染,注意休息,遵醫囑用藥。

日常護理
  • 術後病人應注意休息,日常注意鼻腔衛生,避免感染。
  • 遵醫囑用藥,如有不良反應,及時就醫。
  • 積極鍛煉身體,適當運動,根據個人體質設定合適的運動方式,提高自身免疫力。
特殊注意事項

避免感冒,感冒後鼻腔內細菌增多,會引起分泌物增多,鼻黏膜腫脹阻塞鼻竇開口,可加重慢性額竇炎症狀。

預防

慢性額竇炎的病因較為明確,積極治療原發病,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對預防此病的發生,或避免疾病進一步加重有益處。

預防措施
  • 積極治療額竇炎、感冒、牙痛,以免誘發額竇炎。
  • 及時、徹底治療鼻腔的急性炎症和矯正鼻腔畸型,治療慢性鼻炎。
  • 注意保暖,避免長期反覆感冒。
  • 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提高自身免疫力。
  • 日常注意鼻部衛生,避免用手摳鼻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