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混合瘤
概述
腮腺混合瘤又稱多形性腺瘤,是口腔頜臉部最常見的腫瘤之一,來源於腮腺上皮,腫瘤內除了上皮成分外,還常有黏液、軟骨樣組織等。肉眼見為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大多為結節狀,腫瘤大小不一,一般直徑為3~5公分,包膜較完整,有的發生囊性變,囊內可含無色透明或褐色液體。當多形性腺瘤癌變時,剖面一部分呈良性多形性腺瘤結構,周圍有包膜,癌變部分組織則包膜消失,與周圍組織界限不清。多形性腺瘤的生物學特點為生長緩慢,無明顯症狀,有包膜,但有時不完整,術後可復發,可與手術未徹底切淨有關,也可由於手術中切破瘤體種植而復發,除臨床有腫塊外,可無任何症狀。
- 就診科別:
- 口腔科、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 英文名稱:
- parotid mixed tumor
- 疾病別稱:
- 多形性腺瘤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有遺傳傾向
- 併發疾病:
- 面肌無力
- 治療周期:
- 短期治療
- 臨床症狀:
- 腮腺區無痛性腫塊
- 好發人群:
- 免疫力低下者、腮腺已有基礎病變的人、30~50歲的女性
- 鑑別診斷:
- 腮腺淋巴瘤、淋巴結結核、涎腺區慢性淋巴結炎
- 常用檢查:
- 超音波檢查、CT掃描、PET-CT檢查、病理檢查
根據腫瘤所在位置,臨床可分為三種類型:
頜後腫塊型
最為常見,瘤體在下頜升支後緣與乳突間,或耳垂稍下的頜後凹內,當腫瘤主要位於升支後緣與乳突之間時,由於受到骨性結構的限制,觸診腫物活動度差,界限不甚清楚。腫瘤主要位於耳垂下區時則多活動,其表現類似腮腺淺葉腫物。
啞鈴型
瘤體一端突向咽側、軟齶,另一端突向耳下區,呈啞鈴狀,在耳垂下和咽側均可見腫物,其特點是雙手捫診時,可感到瘤體活動。
咽側突出型
腫瘤位於咽旁間隙,向咽側及軟齶突出。此型初期診斷有困難,只有當腫瘤長到相當大,向咽側和軟齶突出使咽腔縮小時,病人感到呼吸或吞咽困難,並有異物感才被發現。腫瘤常在扁桃腺上方,並向內上伸入軟齶,使齶垂偏向對側。儘管腫物較大,但黏膜表面光滑,不出現潰瘍。
病因
腮腺混合瘤的發病機制十分複雜,對於其病因,至今並沒有肯定的結論。目前,廣泛被討論的主要原因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包括遺傳因素、環境因素,以及生物因素等,共同參與致病。由於飲食、過度勞累或腮腺區的炎症等因素可以誘發腮腺混合瘤,所以30~50歲的女性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易患此病。
遺傳因素
根據家族史研究表明,跟家族性的遺傳有關。
環境因素
包括物理因素以及化學因素,如果長期接受較多的射線照射,以及接觸化學毒素物質,如橡膠製品等,可能是引起腮腺腫瘤的重要原因。
生物因素
不少實驗證明,腮腺腫瘤可能由病毒引起,致瘤病毒包括多形瘤病毒、腺病毒、猿猴空泡病毒等。
腮腺炎症
當機體罹患急性或者慢性腮腺炎時其腮腺管阻塞,病人極易形成混合瘤。
過度勞累
長期的過度勞累、睡眠不足,導致身體的抵抗力低下,感染病毒的機率增加。
飲食不合理
長期飲食不合理,吃大量辛辣刺激食物是誘發腮腺混合瘤的一個重要原因。
- 腮腺混合瘤是最常見的腮腺腫瘤,腮腺腫瘤中,良性腫瘤約占75%,而良性腫瘤中,腮腺混合瘤即多形性腺瘤約占70%。
- 腮腺混合瘤最常見於30~50歲的青壯年,女性較多於男性,男女比例為1:1.4,病程較長,緩慢生長,可達數年直至十幾年之久,常在無意或體檢時發現。
- 腮腺混合瘤雖然為良性腫瘤,但具有潛在的惡性生物學行為,如包膜有腫瘤細胞浸潤,約有5%~10%可以發生惡變。
機體免疫力低下者
機體免疫力很低時容易感染各種病毒而發病。
腮腺已有基礎病變者
腮腺自身在各種原因的作用下已經有急慢炎症、創傷,如急性腮腺炎、創傷致腮腺管阻塞等基礎病變引起腫塊的形成。
長期接受射線工作者
射線照射容易引發各種腫瘤。
30~50歲的女性
腮腺混合瘤可以發生於任何年齡,但30~50歲的青壯年尤以女性多見,多不伴有其他症狀。
症狀
腮腺混合瘤是腮腺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卻有惡變可能。良性時其臨床症狀輕重不一,因人而異,大多數表現為耳垂周圍腮腺區圓形結節、腫塊,生長緩慢,可數年或十餘年不發生變化。腫塊一般不會侵犯臉部神經,不會出現顏面神經麻痹症狀,但惡變時除外,會有面肌無力的表現,可併發顏面神經麻痹。
大小不一,生長速度緩慢,觸診發現腫物表面光滑或呈結節狀,與周圍組織界限清楚,與皮膚或基底組織無沾黏,活動度可,無明顯壓痛,質地中等硬。
惡變
當腫塊突然生長迅速,並與周圍組織沾黏而固定,甚至出現疼痛或顏面神經麻痹等症狀時,應考慮惡變的可能性,並檢查頸側區有無淋巴結的轉移。
囊性變
當腫塊出現明顯分層,觸診發現其間有較軟的結節時,應考慮囊性變的可能。
當腫塊增大壓迫周圍面神經或者發生惡變侵犯面神經時,會出現面肌無力的表現。
看醫
腮腺混合瘤並不是自限性疾病,其主要臨床表現為無痛性生長緩慢的腫塊,存在惡變可能。所以需要在發現腮腺區異常情況時就立即去口腔科就診,行影像學檢查,如超音波、CT等以確診,避免與腮腺淋巴瘤或淋巴結結核、炎症等相關疾病混淆,爭取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以防進一步惡化情況的發生。
- 對於腮腺區有炎症或者其他創傷的病人發現腮腺區異常腫塊時,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做進一步檢查,以明確疾病類型。
- 在體檢或其他情況下發現腮腺區異常腫塊,無痛、質硬、可以推動等特性,高度懷疑腮腺混合瘤時,應及時就醫。
- 已經確診腮腺混合瘤的病人,若出現腫塊突然增大,不易推動且臉部肌肉不協調時,應立即就醫明確是否發生惡性變的情況。
- 優先考慮去口腔科或者口腔頜面外科就診。
- 腮腺腫塊很大或者岀現面肌癱瘓的症狀時,需去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就診。
- 因為什麼來就診的?
- 腫塊是什麼時候發現的?怎麼發現的?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腫塊是否引起疼痛,周圍是否有炎症存在等)
- 有沒有做過什麼檢查?
- 直系親屬中有沒有類似病史?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超音波檢查
價格低廉,操作簡單,可作為明確腮腺內是否存在有占位性病變的首選檢查。
CT掃描以及增強CT檢查
相比於超音波,CT觀察周圍組織情況更為清晰,可以明確腫瘤的位置,腫瘤與頸內動脈、靜脈的關係以及排除腮腺外的腫瘤。
PET-CT檢查
價格昂貴,一般不輕易使用,主要用以判斷復發及轉移情況,適用於腫瘤手術治療後、組織結構改變大,腫瘤有無復發難以確定者。
病理檢查
腮腺混合瘤一般於術後行病理檢查,以判斷腫瘤是否發生惡變。本病在診斷時不能做組織切片檢查,因為組織切片檢查有可能誘發腫瘤惡變,產生惡性腫瘤,並可能經由組織切片檢查時的探針將腫瘤組織帶到其他健康組織部位,從而導致腫瘤的轉移。
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再行影像學檢查,大多數病例可以作出初步診斷。
典型的臨床病史
腮腺區有無痛性腫塊,生長緩慢,無明顯自覺症狀,臨床捫診觸及腫塊呈結節狀,無壓痛,質地中等,周界清楚,與周圍組織無沾黏,無面神經功能障礙。
影像學檢查
超音波或CT檢查示腮腺內有界限清楚的占位病變。
腮腺淋巴瘤
又稱乳頭狀淋巴囊腺瘤,是僅次於混合瘤的腮腺良性腫瘤,多見於中老年吸菸人群,50歲以上多見,男性多於女性,好發於腮腺下極以及下頜角區,生長緩慢,瘤體一般較小。增強CT掃描多均勻強化,初期強化明顯,延遲強化迅速減低,呈「快進快出」的特點。
淋巴結結核
頜下及耳後淋巴結常見,逐漸增大,可有消長史,抗結核治療後腫塊可縮小,腫塊可為多個,極少伴有全身其他系統結核或結核病史,也無明確的特異化檢驗檢查指標,故單個淋巴結腫大極易誤診。
涎腺區的慢性淋巴結炎
耳前淋巴結或頜下淋巴結的慢性炎症也可以表現為無痛性腫塊,但常有感染來源,如臉部、口腔或咽部的炎症。腫塊常為多個,有時大時小的消長史,抗感染治療常可以奏效。
治療
腮腺混合瘤一經確診,就需要儘早進行手術切除,以防惡變,治療周期一般為1週左右。術前不宜作活體組織檢查,禁忌做順包膜剝離的剜出術,需要將腫瘤連同包膜和腫瘤周圍的正常腮腺組織一併切除,否則易復發,復發者易惡變,目前手術切除是治療該病情的唯一方法。
本病無藥物治療。
常規腮腺淺葉切除術
是腮腺良性腫瘤的切除的經典術式,適用於直徑小於4公分的腮腺多形性腺瘤,雖然明顯降低腫瘤術後復發,但常出現多種併發症,而且常規切斷腮腺導管使部分腮腺失去功能。
腮腺良性腫瘤改良術
採取腮腺部分切除術,當腫瘤位於腮腺下極時,於腫瘤周圍正常腮腺組織1公分外切除。當腫瘤位於淺葉時,分離顯露面神經,切除腮腺和腫瘤,可以降低術中牽拉和鉗夾面神經引起的術後暫時性顏面神經麻痹。保留了大部分腮腺的組織極其功能,避免耳前區的凹陷畸形。
腮腺全切術
包括腫瘤在內的腮腺淺葉和深葉全部切除,切除範圍最大、最徹底,術後腮腺功能全部喪失,面側方會遺留比較明顯的凹陷畸形,主要適用於腮腺深葉的混合瘤以及已經惡變的混合瘤。
預後
腮腺混合瘤病人在治療過程中如果嚴格遵守手術治療原則,護理得當,預後良好,一般是可以達到根治性治療的效果,可以做到術後7天拆線,半年恢復臉部神經功能。但需要注意的是,術中要保護好面神經和剩餘的腮腺組織,以防出現顏面神經麻痹或涎瘺等手術後遺症。
腮腺混合瘤在手術治療後,一般可以治癒。
手術成功,良性病變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面神經損傷
出現口角歪斜、伸舌歪斜、眼瞼閉合不全、患側鼻唇溝變淺等一系列顏面神經麻痹的症狀。
涎瘺
腮腺術後常見併發症之一,是因為手術造成腮腺組織斷面,有唾液經此流進創面所致。一般在術後初期應穿刺抽出液體,局部加壓包紮,或飯前服用阿托品抑制唾液分泌。
腮腺混合瘤病人需要術後一月複查身體的恢復情況,之後每半年複查是否復發。
飲食
腮腺混合瘤的病人飲食調理的主要目的在於促進術後傷口的恢復,恢復身體的健康。而潛在可能患混合瘤的人,需要進行飲食調理增強自身免疫力,遠離危險因素,防患於未然。
- 出現術後併發症暫時性顏面神經麻痹時,可多食用含有豐富維他命B類的食物。
- 宜多吃增強體質,提高免疫機能的食物,如扁豆、茅根、蘆根、杏仁、薊菜、百合、香菇、木耳、奇異果、山楂等,減少病毒感染機會。
- 忌食過量辛、辣、醃、熏類等有刺激性食物,否則刺激唾液分泌,不利於術後恢復。
- 忌霉變、燒焦食物,忌生硬、堅固、難咀嚼食物,霉變、燒焦食物本身就有一定的致癌性。
照護
腮腺混合瘤病人的護理以促進病人身體恢復正常,消除術後併發症為主要目的。同時,還需注意增強身體素質,避免發生感染而產生炎症或在感染發生時能夠被及時發現和處理等,促使病人能夠早日復健。此外,要特殊注意術中保護面神經。
- 術後的加壓包紮一定不可自行解除,其目的主要是為了防止術後唾液瘺的發生。
- 術後3~4日減少下頜活動,防止切口裂開。
- 保持口腔健康,及時清潔口腔,治療相關疾病及炎症。口腔炎症及病菌長期刺激腮腺,易導致此病。
由於病人臉部有異常腫塊,異於常人,影響美觀,就診時會有自卑情緒,再加之手術在顏臉部,病人易有恐懼心理,這就要求及時向病人講解本病的手術方式以及良好轉歸,安慰病人,以消除不良情緒。
注意保護面神經,對於普通良性腫瘤沒有其他臨床症狀時,需要儘可能地保留面神經功能,手術時一定要注意鈍性分離,保留其完整性。
預防
腮腺混合瘤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確,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對預防疾病發生,或避免疾病進一步加重有益處。尤其需要注意對該病的早日篩檢,對於腮腺區有異常腫脹時,一定要及時就診,以防疾病的進一步進展。
超音波檢查
方便、快捷,針對面頰部或耳邊有明顯腫脹現象時,可做超音波來篩檢初期的混合瘤可能,通過超音波、都卜勒超音波可以看到腮腺內占位病變的具體部位、深度、程度。
因腮腺混合瘤目前病因未完全明確,因此不能進行有效的預防,注意以下方面可能會減少病情的發生:
戒菸限酒
吸菸是所有導致腫瘤的危險因素中排第一位的因素,而過量飲酒也是很多腫瘤的高危因素。
儘量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
均衡的飲食可以大大降低患腮腺混合瘤的風險,新鮮的水果和蔬菜都含有大量的抗氧化劑,這對於修復體內每天產生的損傷細胞具有重要的作用。
積極治療腮腺疾病
當患有急性腮腺炎或腮腺管阻塞時,及時去醫院就診治療,以防混合瘤的發生。
加強體育鍛煉
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加強機體的免疫力,減少病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