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筋膜炎

概述

筋膜炎是指人體局部肌肉、血管和神經周圍的結締組織出現有炎症性病變情況,肌肉以及附屬組織長期受到過度勞損或其他因素影響下都有可能會引起此類病症發生,如受寒、創傷、免疫因素等。

就診科別:
骨科
英文名稱:
fasciitis
疾病別稱:
纖維織炎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慢性疼痛、肌肉萎縮症、手術併發症、心理疾病
治療周期:
無具體治療時間
臨床症狀:
肌肉腫脹、關節腫脹、疼痛、酸軟、活動功能受限
好發人群:
肥胖人群、老人、長期高強度勞作者、運動員、免疫系統病史者
常用藥物:
布洛芬、雙氯芬酸鈉、普魯卡因、 Mirtazapine
常用檢查:
體格檢查、磁振造影檢查、組織病理切片檢查
疾病分類

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是筋膜炎最為常見表現形式,這是由於日常行走過程中,足部需要持續承受較大壓力,久而久之足部筋膜、韌帶等結締組織會出現不同程度損壞、撕裂等現象,繼而引起足底筋膜發炎,並引起腳跟疼痛、腫脹、僵硬等症狀。

頸肩肌筋膜炎

頸肩肌筋膜炎病變部位多集中於病人頸、腰、肩部等區域,由於肌肉損傷、特定肌肉、特定肌肉群、韌帶或肌腱過度勞損所致。病人通常會出現特定區域點的肌肉疼痛,活動或壓力會使疼痛加重,並可能會發展為肌肉無力或運動受限等。

腰背肌筋膜炎

腰背肌筋膜炎病人,大多都會伴隨有椎間盤突出、腰肌勞損等慢性腰椎損傷疾病。病變部位常見於腰臀大肌、腰骶等部位,此類病症誘發的疼痛症狀,可能會放射至下肢組織,繼而引起病人出現肢體功能障礙情況。

病因

目前引起筋膜炎的實際病因,尚無明確說明。但是據相關臨床研究表明,筋膜炎可能與肌肉過度性勞損以及骨骼系統老化相關,再有局部受寒、組織創傷、免疫疾病等其他因素,也會增加病人病發率。

主要病因

肌肉勞損

人體局部肌肉以及周圍組織長期承受巨大壓力或過度拉伸的狀態,會導致局部肌肉附近骨膜、筋膜等結締組織出現退化性變化,繼而引起慢性損傷性炎症的發生。

免疫因素

大多數免疫系統疾病都會引起病人體內免疫系統組織出現非特異性變態反應,所以臨床症狀表現上,會出現以滑膜或其他結締組織發生炎症性病變為主要病徵。

外界因素

人體組織受到創傷、受涼、潮濕等外界因素過程中,由於皮肉、筋骨等組織出現結構破壞,會導致其免疫系統功能下降,增加病人發生骨骼、肌肉、結締等系統組織炎症性病變風險。

誘發因素

氣候因素

長期處於寒冷、潮濕等生活環境中人群,其發生筋膜炎的病發率相對更高。

免疫因素

存在有免疫系統基礎病史者,也會成為誘發筋膜炎的重要原因之一,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血管炎等。

局部勞損

站立及行走時間太長,體重大的病人容易出現足底筋膜炎,久坐的人群容易出現腰背肌筋膜炎。

流行病學

筋膜炎常見於40~60歲之間人群,女性相對於男性更容易出現病發風險。高達70%的足底筋膜炎病人肥胖,經常走路、站立、奔跑或長期進行高強度訓練的人群也易出現。

好發人群

肥胖症群體

超重、肥胖或懷孕群體,隨著體重指數增加,頸、腰、腳等部位骨骼以及附近組織需要承受更大壓力,增加個人患病的可能性。

老人

足底筋膜炎與年齡相關的疾病,其中在40至60歲的人群中尤為常見。

長期高強度勞作者及運動員

長期高強度勞作者及運動員,由於足底、頸、腰部等部位肌肉組織,長期處於緊張狀態,隨著時間的流逝可能會損壞肌肉以及周圍結締組織。

症狀

筋膜炎典型病症表現包括疼痛、腫脹、肌肉僵硬、肢體麻木等,其中病變部位常集中於頸椎、肩胛、足部等。早起或天氣驟變時,病症表現可能會出現加重現象。隨著病程發展,病患處會直接影響病人正常肢體活動功能,甚至會伴有肌肉萎縮的情況。

典型症狀

疼痛

筋膜一旦發生炎症性病變後,會對周圍交感神經組織產生刺激作用,並引起不同程度疼痛的症狀表現。

腫脹

病變部位腫脹症狀,主要是由於滑膜以及軟組織受到炎性改變的影響下,會出現滲液速度加快。部分無法被及時吸收以及排出的滑液會在患處發生積聚,並引起發熱、腫脹等現象。

肌肉僵硬

筋膜是存在於肌肉、血管和神經的結締組織,其會直接影響到人體骨骼系統組織的正常功能運行,繼而造成患處肌肉痙攣、僵硬、麻木等臨床表現。

初期症狀

筋膜炎起初症狀,大多表現為患處疼痛,早晨起床或天氣驟變時,疼痛症狀可能會出現加劇現象,並可能伴有發熱、腫脹等其他特徵。

中期症狀

隨著病程逐漸發展,頸、肩、足底等病患處會出現疼痛加劇。即使通過充足的休息,疼痛感無明顯緩解,並會引起肌肉組織出現不良症狀反應,例如僵硬、痙攣、麻木等。

末期症狀

病患處腫脹會發展為肌性水腫,然後演變為深紅色硬結,表層皮膚組織由於受到小血管血栓影響,會出現局部缺血。若得不到即使治療處理,除了會影響病人正常肢體活動功能以外,還會造成肌肉體積縮小或萎縮。

其他症狀

筋膜炎除了會引起病患處出現疼痛症狀以外,部分病人疼痛感可能會擴散至患處其他部位,甚至會導致慢性疼痛的情況。

併發症

慢性疼痛

筋膜、骨膜等結締組織發生炎症性病變後,會對其周圍神經纖維組織產生持續性刺激,並引起患處或其他部位出現持續性疼痛。

活動功能障礙

由於筋膜炎多發生於頸椎、肩胛、足部等關節部位,所以病症發作時會阻礙病人正常活動。病人在運動或活動後,疼痛感可能逐漸加重。

壞死性筋膜炎

筋膜長期受到炎性病變影響下,會導致局部免疫系統功能下降,繼而增加其發生致病菌感染風險,甚至可能引起併發壞死性筋膜炎的發生。

心理疾病

筋膜炎所導致的長期慢性疼痛、活動功能障礙等病症表現,會引起部分病人出現有憂鬱、焦慮、緊張等心理方面問題。

看醫

筋膜炎常因未及時治療或治療不徹底,轉為慢性而遷延不愈,且易反覆發作。因此,當局部肌肉酸痛不適、肌肉緊張或活動受限時,需引起警惕,及時就醫。

就醫指征
  • 肌肉過度勞損是誘發筋膜炎的主要病因,所以對於長期從事長期高強度勞作者、站立及運動員,需要重視此類病症排查。
  • 頸部、肩胛、腰背等局部肌肉或關節組織一旦發現有持續性疼痛、腫脹、僵硬等症狀,並且通過充足休息無明顯改善的狀況下,需要及時到醫院進行相關檢查,儘早診斷具體病因。
就診科別

病人應優先考慮到骨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有何不適症狀?什麼時候開始的?
  • 從事什麼工作?是否存在長期從事高強度勞作情況?
  • 疼痛或不適症狀是否傾向於一天特定時間出現?
  • 是否長期生活於寒冷、潮濕等環境狀況?
  • 既往有無其他系統病史?
需要做的檢查

體格檢查

通過指示病人進行特定姿勢動作以及對懷疑病變處進行觸診,觀察其是否存在突發疼痛或索狀結節的症狀表現。

影像學檢查

通過超音波檢查、磁振造影成像,可幫助查看結節性筋膜炎的特徵,並且還能排查患處炎性水腫和增生的情況。

組織病理切片檢查

對於病變組織進行體內刺穿取樣,並對炎性結締組織進行切片檢查檢測,診斷肌筋膜、骨膜等結締軟組織是否存在炎性抗體細胞。

骨掃描

骨掃描是通過放射性核素觀察骨組織形態以及代謝情況,臨床上是檢測活動性足底筋膜炎的敏感方式。

診斷標準
  • 在身體檢查期間,沿腳跟骨內側面的觸診可能會引起壓痛。由於小腿肌肉或阿基里斯腱過緊,腳的背屈可能有限。腳部的背屈可能會引起腳掌筋膜過度伸展運動,從而引起疼痛。
  • 通過對病變結締組織以及滲出液進行取樣檢測,可以進一步確診具體病因,排除其他感染性因素的可能性,具體檢測指標包括C-反應蛋白、紅血球沉降率、抗核抗體、類風濕因子等。
  • 骨掃描檢測可以診斷疼痛症狀是由於關節炎或關節周圍組織病變所導致的,更好診斷出現骨骼軟組織炎症、代謝性骨科病等病症類型。
鑑別診斷

關節炎

關節炎是由於體內關節以及附屬組織受到感染、創傷或其他病因所引起的骨科炎性病變。關節炎與筋膜炎在臨床病徵表現上,相似性較高,但是相應治療措施具有一定差異性。

肌肉勞損

肌肉勞損與筋膜炎都屬於積累微細損傷所引起的慢性退化性病變,但是兩者在超音波檢查過程中,肌肉組織會呈現出傳導以及回聲速度差異性特徵。

治療

目前筋膜炎的主要治療措施為藥物治療以及復健治療,通過採用對症藥物,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病症所引起的疼痛、腫脹、肌肉僵硬等病症表現。復健治療則主要採用肌肉拉伸訓練,以實現恢復肌肉以及肢體功能,延緩病症發展進程。對於病症表現嚴重者,則可以採取微創介入手術、封閉手術等方式進行改善治療。

治療周期
治療周期需要結合病人實際病症才能進行判斷,初期此類病症病人無需經過系統治療,只需通過充足休息即可達到良好恢復效果。
藥物治療

非類固醇類抗炎藥

如布洛芬、普拿疼、雙氯芬酸鈉等,選用非類固醇類抗炎藥可以起到消炎、鎮痛、解痙等功效,繼而緩解病症所引起的局部疼痛、發熱、腫脹等症狀反應。

中成類藥劑

如複方風濕寧片、小金丸、西黃膠囊等,以上類型藥物功能主治祛風止痛、活血化瘀、舒筋壯骨等。其對於加速病人病症恢復,具有輔助性治療效果。

外用藥物

如麝香壯骨膏、頸肩腰痛貼、遠紅外骨痛舒貼等,這些外用類藥物可減輕骨質增生、關節炎、腰肌勞損等骨骼系統疾病造成的局部不良症狀表現,如疼痛、僵硬、活動功能受限等。

抗憂鬱藥

如 Amitriptyline 、 Doxepin 、 Mirtazapine 等,針對出現有情緒持續低落、緊張、焦慮等心理反應變化病人,可以選用抗憂鬱藥物,防止心理系統疾病的出現。

手術治療

筋膜松解術

超音波引導下筋膜松解術屬於微創介入手術,醫生會選用微細針狀物,從局部表皮組織插入,配合內窺鏡影像的情況下,到達存在結節或硬塊部位。通過外界刺激作用,繼而達到軟化、松解肌肉以及筋膜組織,改善病人病症狀況,但是內窺鏡筋膜松解術可能會增加神經受損的風險。

局部封閉術

針對病症表現症狀較為嚴重,並且保守治療效果欠佳。病人可以通過對病患處進行注射糖皮質類固醇以及麻醉類藥物,來抑制局部炎性程度,進而緩解病症引起的劇烈疼痛感。

超音波組織修復術

這是一項新型微創外科手術,它使用超音波成像將針狀探針引導到受損的足底筋膜組織中,利用超音波能量,探針尖端會迅速振動以破壞並分離受損的組織然後將其吸出,達到消除病灶的目的。

物理治療

肌肉拉伸訓練

肌肉拉伸訓練作為物理治療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可以改善病人因病症所引起的肢體雙側肌肉力量、體積等不對稱性現象,並且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疼痛的表現程度,常見鍛煉方式包括有掌揉法、按壓法、膊運法等。

矯正器

對於足部筋膜炎病人,可以選用特殊矯形器或足弓支撐物,將腳固定在彎曲位置。通過分散壓力來緩解一些疼痛,並且能防止進一步損害足底筋膜。

其他治療

富集血小板血漿治療

主要包括血漿分離置換法與密度梯度離心法。血小板血漿含有高濃度的生長因子,可用於治療肌腱及韌帶退化性病變、促進骨癒合及加速慢性創面修復等。

預後

初期筋膜炎病人,通過充足休息或規範化治療的情況下可以實現完全治癒的效果。但是對於合併有感染、腫瘤、創傷等其他病症病人則需要及時採取治療措施,以免導致不良後遺症發生。

能否治癒

大部分病人可完全治癒。

能活多久

正常情況下,筋膜炎是不會對病人存活時長造成任何影響。

複診

通過一般治療,病人不良症狀反應若有持續改善,並無其他不適症狀表現的情況下,只需每個月複診,直到完全治癒即可。

飲食

筋膜炎病人飲食管理,主要以高蛋白、高維他命、高礦物質類食物作為首選,繼而更好加速病症恢復。日常飲食過程中,要儘量減少辛辣、生冷、寒涼性食物,以免加重病人病症不良症狀表現。

飲食調理
  • 多食用富含蛋白質、維他命、礦物質的食物,如蘋果、雞肉、豆腐等。
  • 減少進食辛辣、生冷、寒涼性食物,如辣椒、刺身、馬蹄等。

照護

筋膜炎病人在生活中要多注重患處的保暖措施,避免其處於潮濕環境中。其需要減少跑步、舉動、跳繩等高強度劇烈活動,並定期進行肌肉放鬆按摩,以緩解緊張狀態。

日常護理
  • 針對伴有肢體活動功能障礙病人,家屬要定期幫助病人進行肌肉拉伸訓練,以免造成肌肉退化性改變。
  • 天氣一旦發生驟變時,要注重勞損組織的保暖、防潮措施,避免加重病患處不良症狀反應。
特殊注意事項

病人一旦出現有急性肌肉損傷情況,應積極採取相應治療措施,保證充足休息,預防轉成慢性病症。此外,若筋膜炎可能出現反覆的情況,病程較長,家屬應注意病人心理狀態,給予必要的疏導。

預防

日常生活以及工作過程中,筋膜炎病人要避免長期進行高強度勞作,繼而引起肌肉以及附屬組織性勞損。要積極採取控制體重的措施,隨著體重指數增加,人體腰、足等部位所承受壓力逐漸增大,會增加其發生此類病症發生風險。

初期篩檢

病人若出現有局部持續疼痛、腫脹、發熱等症狀,應及時到醫院進行相關檢查,進一步確診病因。

預防措施
  • 日常工作需要久坐過程中,間隔一段時間後,需要通過變換姿勢或放鬆按摩的方式,解除肌肉持續緊張狀態。
  • 飲食結構方面,要減少脂肪、糖分、膽固醇等物質攝入量,以免增加骨骼系統組織的額外負擔。
  • 生活以及運動時要避免身體組織出現超負荷運行,降低肌肉以及周圍組織發生損傷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