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闌尾炎
概述
慢性闌尾炎是由闌尾發生慢性炎症或闌尾糞石梗阻引起,臨床表現主要是右下腹隱痛或不適。曾患有急性闌尾炎的病人,治癒後在暴飲暴食、勞累、劇烈活動後均可能出現右下腹不適,表明可能患有慢性闌尾炎,可通過逆行造影等輔助檢查進行鑑別。如果出現闌尾盲腸部缺影,則可診斷為慢性闌尾炎。慢性闌尾炎檢查的體徵主要是右下腹壓痛、無反跳痛、腸鳴音正常、觸及不到腫塊、闌尾區可觸及到條索狀物體。慢性闌尾炎如果能明確診斷,多數情況下需要闌尾切除手術治療,也可通過腹腔鏡下進行闌尾的切除,創傷較小。
- 就診科別:
- 一般外科、胃腸外科、消化內科、急診科
- 英文名稱:
- chronic appendicitis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無
- 治療周期:
- 手術1周後可逐漸恢復
- 臨床症狀:
- 右下腹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便秘
- 好發人群:
- 兒童、老人、有急性闌尾炎病史病人
- 常用藥物:
- 阿莫西林、甲硝唑、左氧氟沙星
- 常用檢查:
- X線鋇劑灌腸檢查、超音波檢查、計算機斷層掃描
繼發性慢性闌尾炎
由急性闌尾炎轉變而來,常見於急性闌尾炎保守治療後闌尾腔變得狹窄,或有小糞石殘留,導致慢性炎症發生。
原發性慢性闌尾炎
原發性慢性闌尾炎起病隱匿,症狀發展緩慢,間斷髮作,病程持續較長,幾個月到幾年。病初無典型的急性發作史,病程中也無反覆急性發作的現象。
病因
大部分慢性闌尾炎是由急性闌尾炎轉變而來,少數是急性闌尾炎發病症狀較輕或亞急性闌尾炎未及時診治而產生慢性炎症。
慢性闌尾炎通常由闌尾急性炎症消退後而遺留的闌尾慢性炎症病變,如管壁纖維結締組織增生、管腔狹窄或閉塞、闌尾扭曲等,可與周圍組織沾黏。多由於闌尾管腔阻塞或者闌尾周圍炎症,造成右下腹間陣發性隱痛,相比急性闌尾炎症狀較輕微。
劇烈運動、飲食不節、上呼吸道感染等因素可能誘發急性感染,繼而轉變為慢性闌尾炎。
慢性闌尾炎相對於急性闌尾炎較少見,少數急性闌尾炎病人會轉變為慢性闌尾炎。
兒童
多由不注意日常飲食習慣引起。
老人
多由於免疫功能減退、便秘等引起,但由於老年病人痛覺反應不敏感,通常就診時症狀較嚴重。
曾有急性闌尾炎發作史的病人
此類病人多由日常不注意護理,繼而引發嚴重遷延不愈,導致發展為慢性疾病。
症狀
慢性闌尾炎病程較長者,可出現消瘦、體重下降等體徵,老年病人還可伴有便秘。
持續性或間歇性右下腹痛,劇烈運動或暴飲暴食可誘發腹痛。用手按壓右下腹時有中度壓痛,疼痛位置相同,疼痛程度較急性闌尾炎發作時輕。常反覆發作,遷延不愈,可持續幾個月甚至數年。
可能伴有胃腸道功能障礙,如上腹部不適、食慾缺乏、腹痛、便秘、排便次數增加等。
看醫
自覺右下腹長期慢性疼痛且有固定壓痛點,尤其有急性闌尾炎發作史的病人,應及時到醫院就診,通過交代病史、臨床症狀、體徵、輔助檢查等進行確診後再及時接受治療。
- 長期腹痛,右下腹持續性或間斷性隱痛不適,有固定壓痛點。
- 劇烈運動或暴飲暴食引發腹痛、消化不良。
- 已經確診急性闌尾炎病人,保守治療後仍出現腹痛、隱痛不適。
- 若病人出現右下腹部壓痛、疼痛位置固定且範圍不大、疼痛斷斷續續且呈隱痛或脹痛狀態等表現時,應及時到相應科別就診,如一般外科、胃腸外科、消化內科等。
- 若病人出現劇烈疼痛、面色蒼白、大汗淋漓等情況時,應及時撥打119,到急診科就診。
- 有沒有急性闌尾炎發作史?
- 疼痛部位和程度?
- 目前還有其他什麼症狀?
- 什麼情況下出現的這些症狀?
- 症狀持續多久了?
體格檢查
右下腹局限性固定壓痛,有壓痛點,部分病人左側臥位時觸診右下腹可觸及條索樣闌尾。
X線鋇劑灌腸檢查
檢查闌尾是否不充盈或充盈不全,闌尾腔是否不規則,72小時後透視複查闌尾腔內是否仍有鋇劑殘留。
超音波檢查、計算機斷層掃描或磁共振
屬於輔助診斷手段,可觀察闌尾有無增粗、管壁增厚情況、腔內有無糞石、積水等。
大腸鏡檢查
症狀、體徵不典型者,推薦大腸鏡檢查,以鑑別其他胃腸道疾病。
血液常規
血液常規檢查結果可見白血球升高,通常表示病人體內有炎症反應。
- 既往有急性闌尾炎病史、長期有慢性右下腹痛和壓痛點固定,通常可初步診斷為慢性闌尾炎。
- X線鋇劑灌腸檢查提示闌尾腔變細、不規則、間斷充盈、扭曲、固定、闌尾不充盈或充盈不全,72小時透視闌尾腔仍有殘留鋇劑,即可診斷為慢性闌尾炎。
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
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主要症狀為腹瀉,多為黏液血便,排便次數輕型者每日數次,重型者每日十次至數十次不等,壓痛範圍廣泛。
回盲部腸結核
回盲部腸結核臨床表現為右下腹部隱痛或陣發性絞痛,但發病緩慢,部分病人有腸道外結核史,多有大便習慣改變,如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還可以出現全身低熱、盜汗、消瘦、貧血等結核毒性反應。
婦科疾病如慢性骨盆腔炎、卵巢囊腫、經痛等
多數病人有流產史或陰道感染史。腹痛位於下腹部,疼痛程度不重,常於月經前期加重,出現陰道分泌物增多、經痛及月經異常。腹部壓痛點較闌尾炎低,婦科檢查右側附件有壓痛。
右側輸尿管結石發作
多發於30歲左右的年輕人,而且男性病人多於女性,當出現上段輸尿管梗阻時,病人疼痛位於上腹部或者腰部,而且疼痛會沿輸尿管行走,放射到睪丸、陰唇或者大腿內側,輸尿管中段出現梗阻時,疼痛會放射到中下腹部,而如果結石在輸尿管下段時,病人常伴有膀胱刺激征。輸尿管結石急性發作時可出現明顯的肉眼血尿,如果輸尿管結石並沒有急性發作而處於隱匿期,病人可能會出現鏡下血尿。病人出現輸尿管結石時,也有一定的機率出現無尿症狀。
結腸回盲部或闌尾腫瘤病變
結腸回盲部腫瘤或闌尾腫瘤當腫瘤體積較大或惡性腫瘤與周圍組織浸潤、沾黏時,在右下腹部可觸到腫塊。另外,惡性腫瘤有大腸癌的其他症狀,如便血、貧血、腹水及遠處轉移等。
治療
對於有急性闌尾炎發病史,症狀典型可確診慢性闌尾炎的病人,一般在疼痛間隙期擇期採取闌尾切除手術。對於症狀不典型的病人,需通過腹腔鏡探查,儘量排除其他診斷,並與病人充分溝通,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法。
確診慢性闌尾炎病人在急性發作期可以採用抗生素治療,術後也可繼續使用廣效性抗生素聯合抗厭氧菌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甲硝唑、左氧氟沙星,以消除炎症,但應短期合理使用抗生素。
慢性闌尾炎診斷明確者,仍以手術切除闌尾為宜。闌尾切除手術可以通過開腹或腹腔鏡途徑完成,按照闌尾解剖位置選擇順行或逆行切除,術後繼續合理選用抗生素治療。手術既作為治療手段,也可作為最後明確診斷的手段。如手術發現闌尾增生變厚,闌尾扭曲,四週嚴重沾黏,則證明確實是慢性闌尾炎。若闌尾外觀正常,應儘可能檢查附近器官,如盲腸、末端迴腸、小腸繫膜、右側輸卵管等。必要時對術前診斷不明確者,以右側旁正中切口為佳,以便發現異常時做進一步探查。
預後
慢性闌尾炎一般預後良好,手術治療併發症發生率低於急性闌尾炎。但可能反覆出現遷延性腹痛,影響生活質量。
慢性闌尾炎通過手術能夠治癒,術後小概率可能出現切口感染、腹腔積水、腸阻塞及切口性疝氣等術後併發症。
慢性闌尾炎病人治療及時,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一般出院後一週可恢復正常,不用複查,若出現術後併發症或急性復發則需要及時就醫。
飲食
慢性闌尾炎病人應注意清淡飲食,避免進食辛辣刺激、生冷、油膩食物,保證均衡飲食,適當進食新鮮蔬菜、水果,注意規律飲食和飲食衛生。
- 宜進食易消化的食物。
- 宜規律飲食,避免暴飲暴食。
- 宜注意飲食健康,避免由上呼吸道感染而誘發慢性闌尾炎。
照護
慢性闌尾炎病人應注意避免過度勞累,可以適當運動,還需要保證充足睡眠、保持愉悅心情,這樣可增強體質,提高免疫能力,防止病情反覆。如果病人發生腹痛現象,可採取半臥位或斜坡臥位,以減輕肌肉張力,緩解疼痛。
初期下床活動
闌尾炎切除術技術成熟,創口小,併發症發生率較低,恢復快。一般術後2天可以下床走動,下床活動可以促進胃腸功能恢復。若傷口疼痛難以忍受,必要時可以諮詢醫生開止痛藥。
術後恢復鍛煉
術後鍛煉應從下床走動開始,在創口恢復正常的情況下逐步增加運動量。
術後應注意監測病人腹痛情況,若出現腹痛加劇、厭食、噁心,應及時聯繫醫生就診複查,排除併發症和復發。
慢性闌尾炎多由急性闌尾炎轉變而來,有急性闌尾炎病史的病人應尤其注意飲食規律,避免劇烈運動。出現長期右下腹痛不適一定要及時到醫院檢查,避免病情惡化。
預防
由於暴飲暴食、劇烈運動、致病菌感染等可能誘發慢性闌尾炎,因此日常生活中應注意飲食規律和衛生,可以適當進行有氧運動,以增強機體抵抗力和免疫力。
- 確診過急性闌尾炎的病人,應注意監測自己的腹痛情況,一旦出現右下腹痛,應及時到醫院檢查,查體、做超音波等檢查確認闌尾是否出現壁腔狹窄。
- 未確診過急性闌尾炎的病人,如出現右下腹固定疼痛,也應及時到醫院檢查診斷。
- 注意飲食規律,避免暴飲暴食,以免增加胃腸道負擔。
- 注意飲食健康,水果等應清洗後再食用,避免感染致病菌,發生上呼吸道感染。
- 避免劇烈運動,可以適當進行有氧運動,如慢跑、游泳、體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