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管結石
概述
膽管結石是指膽管內發生結石的疾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多數為慢性起病、急性發作,病因比較複雜,多在進食油膩食物後發作。一般以慢性、反覆發生的腹部疼痛為主要症狀,嚴重者可導致感染性休克。由於其病變複雜、復發率高,且常引起嚴重的併發症,此病已經成為我國良性膽道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 就診科別:
- 一般外科、消化內科、肝膽外科、膽道外科、急診科
- 英文名稱:
- Bileduct stones
- 疾病別稱:
- 膽道結石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膽源性敗血症、膽源性胰臟炎、膽囊癌
- 治療周期:
- 1~2週
- 臨床症狀:
- 腹痛、寒戰、高熱、黃疸
- 好發人群:
- 肥胖者、長期高脂飲食者、飲食不規律者
- 常用藥物:
- 頭孢拉定
- 常用檢查:
- 實驗室檢查、超音波檢查、CT檢查、MR/MRCP、PTC\FRCP
按照結石的化學成分分類
膽固醇類結石
呈白黃灰黃或黃色,形狀和大小不一,小者如小米粒,大者直徑可達數厘米,呈多面體、圓形或橢圓形,質地較硬,表面多光滑,剖面呈放射性條紋狀。膽固醇結石,包括純膽固醇結石和混合性結石,後者由膽固醇、膽紅素、鈣鹽等多種成分混合組成,根據所含成分的比例不同而呈現不同的形狀、顏色和剖面結構。
膽色素類結石
分為淡色素鈣結石和黑色素食,前者為游離膽色素,與鈣等金屬離子結合而成,並含有脂肪酸、膽汁酸、細菌、黏多糖蛋白等成分,其質地比較軟、易碎,呈棕色或褐色,故又稱為棕色石,膽管結石以此類為多見,結石形狀大小不一,一般為多發。黑色素石不含細菌,質地比較硬,有不溶性的黑色膽色素多聚體、各種鈣鹽和黏液、糖蛋白組成,相對比較少見。
其他結石
還有碳酸鈣、磷酸鈣或棕櫚酸鈣為主要成分的少見結石。
按照結石發生的部位分類
可以分為肝內膽管結石和肝外膽管結石,左右肝管匯合部以下的肝總管和膽總管結石為肝外膽管結石,匯合部以上的為肝內膽管結石。
病因
膽管結石的成因非常複雜,與多種因素有關,任何影響膽固醇、膽汁酸和磷脂濃度比例,以及造成膽汁淤積的因素,都能導致結石形成。
目前認為其基本因素是膽汁的成分和理化性質發生了改變,導致膽汁中的膽固醇呈過飽和狀態,易於沉澱析出和結晶而形成結石。此外,膽管結石病人的膽汁中可能存在一種促成核因子,可分泌大量的黏液、糖蛋白,促使結石形成。膽汁排泄受阻、膽管內膽汁瘀滯,也有利於結石形成,比如肝內感染、膽汁瘀滯、膽道蛔蟲、激素、酒精、肥胖、妊娠、高脂肪飲食、長期腸外營養、糖尿病、高脂血症、胃切除或胃腸吻合術後、迴腸末端疾病、迴腸切除術後、肝硬化、溶血性貧血等,均是導致膽管結石發病的因素。在我國經濟發達城市和西北地區的膽管結石發病率相對比較高,可能與飲食習慣有關。
高脂肪飲食
膽管結石的病人大多數發生於進食油膩食物之後,此類食物會使人體膽汁中的化學成分比例發生失調,致使膽汁相對黏稠,影響膽汁排泄而誘發。
大量飲酒
大量酒精刺激可影響膽汁排泄。
精神刺激
嚴重的精神刺激,尤其是生氣狀態下會影響到膽汁的排泄。
不規律飲食
長期不規律飲食容易誘發消化系統激素分泌異常,影響膽汁排泄,尤其是長期不吃早餐者更易誘發。
膽管結石是常見病,我國患病率在0.9%~10.1%,主要分布於華南、西南、長江流域及東南沿海等區域。本病主要見於成年人,女性常見,女男之比約為2.57:1,隨著年齡增長而增高。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習慣的改變、衛生條件的改善,我國的膽管結石已由膽色素結石為主,正在逐漸向以膽固醇結石為主轉變。
- 長期缺乏運動者。
- 體質過於肥胖者。
- 高脂飲食者。
- 飲食不規律者,尤其是長期不吃早餐者。
- 有肝臟疾病者,如肝硬化病人。
症狀
膽管結石的病人平時一般無症狀,或僅有上腹部、胸背部脹痛不適。當結石造成膽管梗阻時,可出現腹痛或黃疸,如繼發膽管炎時,可有較典型的夏洛克三聯征,即腹痛、寒戰高熱和黃疸。
肝外膽管結石
- 腹痛:發生在劍突下或右上腹,多為絞痛,呈陣發性發作,或者是持續性疼痛陣發性加劇,可向右肩或背部放射,常伴噁心、嘔吐,這是結石下移嵌頓於膽總管下端或壺腹部,膽總管平滑肌或Oddi擴約肌痙攣所導致。如果出現膽管擴張或平滑肌鬆弛而導致結石移動、嵌頓解除,腹痛等症狀可緩解。
- 寒戰高熱:膽管梗阻繼發感染導致膽管炎,膽管黏膜炎症水腫加重梗阻,致膽管內壓力升高,細菌及毒素逆行經毛細膽管入肝竇至肝靜脈,再進入體循環可引起全身性感染。約2/3的病人可在病程中出現寒戰高熱,一般表現為弛張熱,體溫可達39~40℃。
- 黃疸:膽管梗阻後可出現黃疸,其輕重程度、發生和持續時間取決於膽管梗阻的程度、部位和有無併發感染。如為部分感染,黃疸程度較輕,完全性梗阻時黃疸較重;如結石嵌頓在Oddi擴約肌部位,則梗阻完全,黃疸進行性加深;合併膽管炎時,膽管黏膜與結石的間隙由於黏膜水腫而縮小甚至消失,黃疸逐漸明顯,隨著炎症的發作及控制,黃疸呈現間歇性和波動性。出現黃疸時,常伴有尿色變、大便顏色變淺,完全性梗阻時呈陶土樣大便。隨著黃疸加深,不少病人可出現皮膚搔癢。
肝內膽管結石
臨床表現多不典型,常不被重視,容易誤診。
- 單純肝內膽管結石、無急性炎症發作時,病人可以毫無症狀或僅有輕微的肝區不適、隱痛,往往在超音波、CT等檢查時才被發現。
- 一側肝內膽管結石伴有部分葉、段膽管梗阻並急性感染,引起相應葉、段膽管區域的急性化膿性膽管炎,臨床表現除黃疽輕微或無黃疸外,其餘與急性膽管炎相似,嚴重者亦可發生疼痛、畏寒、發熱、血壓下降、感染性休克或神志障礙等重症急性膽管炎的表現。
- 右肝葉、段膽管感染、炎症,則以右上腹或肝區疼痛並向右肩、背放散性疼痛和右肝大為主。
- 左肝葉、段膽管梗阻、炎症的疼痛則以中上腹或劍突下疼痛為主,多向左肩、背放散,左肝大。由於一側肝葉、段膽管炎,多無黃疽或輕微黃疽,甚至疼痛不明顯,或疼痛部位不確切,常被忽略,延誤診斷,應於警惕。
- 一側肝內膽管結石並急性感染,未能及時診斷有效治療,可發展成相應肝臟葉、段膽管積膿或肝膿瘍。長時間消耗性弛張熱,逐漸體弱、消瘦。反覆急性炎症必將發生肝實質損害,肝包膜、肝周圍炎和沾黏。
肝外膽管結石
如果出現較為嚴重的感染,還可能會因感染出現休克以及神經系統症狀,比如意識錯亂、胡言亂語。
肝內膽管結石
嚴重者可出現急性阻塞性化膿性膽管炎、全身膿毒症和感染性休克。
結石性膽管梗阻
繫結石急性或慢性地嵌頓於膽管所致。急性膽管梗阻可引起膽絞痛、黃疸及膽源性敗血症。除非感染能被抗生索迅速控制,否則一旦確診,應作半選擇性手術,不宜拖延,一般作膽管結石加膽囊摘除術。
胰臟炎
結石在膽管內移動可併發膽源性胰臟炎,反覆多次的急性胰臟炎發作是臨床最常見的表現形式。超音波檢查發現膽結石,或者大便中發現有結石排出,強烈支持胰臟炎是由膽石引起。
膽囊癌
膽囊癌是膽石症和慢性膽囊炎的少見併發症,膽囊癌臨床症狀無特異性,術前很少能確診,常誤診為急性膽囊炎或膽管結石。
看醫
膽管結石需要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於控制症狀、改善症狀、預防併發症極其重要,因此一旦出現相關異常症狀需及時就醫。
- 在體檢或其他情況下發現膽管結石,出現不定期輕微的噁心、嘔吐、腹部撐脹感等症狀時,應及時就醫。
- 已經確診膽管結石的病人,若出現急性的腹痛、發熱,以及皮膚、鞏膜變黃時,應立即就醫。
- 大多病人優先考慮去一般外科、消化內科或肝膽外科、膽道外科就診。
- 若病人出現急性的腹痛、高熱、黃疸,甚至休克等症狀,應去急診科就診。
- 現在有什麼症狀?(如腹痛、發熱)
- 症狀出現多長時間了?
- 腹痛是陣發性性的還是持續性的?
- 來醫院之前有沒有服用過藥物?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肝內膽管結石的檢查方法
實驗室檢查
無症狀的病人可無異常,部分出現血清氨基轉移酶升高,膽管梗阻常出現鹼性磷酸酶升高。急性炎症期可有白血球升高、核左移,各種肝臟的酶學檢查均升高,當肝內膽管結石出現糖鏈抗原(earbohydrateanigen19-9,CA19-9)升高時,需進一步檢查排除膽管癌的可能。
影像學檢查
- 超音波檢查:根據肝內膽管內的強回聲及其後方的聲影,可診斷肝內膽管結石,如能觀察到結石近端的膽管擴張,更能確診。肝內的鈣化灶也有同樣聲像,但不能證實其在膽管腔內,近端膽管無擴張或梗阻。
- CT、MR/MRCP:能較直觀反映結石的部位、大小、膽管位置。合併的肝萎縮、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等,並能及時發現膽管癌。
- PTC、FRCP:能清晰顯示肝內外膽管但是有創性檢查,僅用於診斷困難及準備手術的病人。
肝外膽管結石的檢查方法
實驗室檢查
血清總膽紅素升高,以直接膽紅素升高為主,鹼性磷酸酶升高、尿膽紅素陽性,尿膽原下降或消失,白血球計數及嗜中性白血球升高。
影響學檢查
首選超音波檢查確定診斷,可見肝內外膽管擴張、膽囊增大,膽總管內見結石影像。如診斷困難,還可選用CT、MRCP或超音波內鏡檢查,ERCP則兼有治療作用。
- 有典型夏洛克三聯征症狀,即腹痛、寒戰、高熱、黃疸。
- 如果僅有三聯征症狀的1~2項表現,則需要藉助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等綜合診斷。
肝內膽管積氣
肝內膽管結石與膽道積氣常發生於膽腸吻合手術後和Oddi氏括約肌鬆弛、膽道產氣菌感染等。其強回聲團沿膽管分布,但形狀不穩定,有閃爍感,常隨呼吸運動或體位改變而竄動,兩者可根據超音波檢查結果進行鑑別。
假陰性結石
肝外膽管結石與假陰性結石的鑑別,但超音波下膽管內強回聲誤認為是十二指腸氣團,但十二指腸內氣團常缺乏管壁回聲,右側臥位時氣體左移或進入十二指腸遠端,結石可能暴露得更清楚,當壺腹部被結石阻塞或充滿時,因無管腔擴張或管腔擴張不明顯,也常誤診為十二指腸氣體,而兩者可以根據脂餐試驗進行鑑別。
胰頭癌
發病年齡較大,無既往腹痛病史,多為無痛性黃疸,黃疸逐漸加重,超音波檢查發現肝管擴張外,還可見到胰頭增大,而見不到膽管下端有強回聲團及聲影,CT也可提示胰頭有占位及膽管擴張,所以兩者可根據超音波檢查以及CT檢查進行鑑別。
治療
膽管結石現在採用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需要將膽囊切除,並且在手術當中還需要進行膽道探查,取出膽管內的結石,預防術後的復發。
- 糾正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失調。
- 加強營養和補充維他命,禁食病人應使用腸外營養。
- 保護肝臟及糾正凝血功能異常。
也可作為手術前的準備治療措施,主要如下:
- 應用抗生素:應根據敏感細菌選擇,用藥經驗治療可選用膽汁濃度高的主要針對革蘭陰性細菌的抗生素,比如第三代頭孢菌素。
- 解除痙攣:比如654-2。
- 利膽:包括一些中藥和中成藥,比如消炎利膽片。
肝內膽管結石
無症狀、無局限性膽管擴張的3級膽管以上的結石,一般可不作治療。反覆發作膽管炎的肝內膽管結石,主要採用手術治療。手術治療的原則是取淨結石、去除病灶、通暢引流、防止復發。
肝切除術
由於肝內膽管結石常呈節段性的分布,肝切除是最有效的手術方法。適應證有:
- 肝區域性的結石合併肝纖維化萎縮、膿腫、膽瘺。
- 難以取淨的肝葉、肝段結石並膽管擴張。
- 不易手術修復的高位膽管狹窄,伴有近端膽管結石。
- 局限於一側的結石並肝內膽管囊性擴張。
- 局限性的結石合併膽道出血
- 結石合併膽管癌。
膽管切開取石
適用於肝內膽管無擴張、結石在較大的膽管、無合併狹窄的病人或者併發急性膽管炎,行暫時的膽道減壓和引流採用。為取淨結石術後6周後常需要膽道鏡反覆取石,配合中藥利膽排石,有利於防止結石復發。
膽腸吻合術
膽腸吻合術是治療肝內膽管結石合併膽管狹窄、恢復膽汁通暢的常用手術方法。由於膽腸吻合可導致Oddi括約肌廢棄,應慎重選擇。只有在取淨結石後,肝門部膽管狹窄不能糾正或者肝內結石病灶已經切除,膽管需要切開整形,為恢復膽汁流通時才採用,一般採用端側不離斷空腸的改良袢式或Roux-en-Y吻合方法,切不可將膽腸吻合作為治療殘留於肝內膽管的結石的主要方法。
肝移植術
肝移植術適用於全肝膽管充滿結石無法取淨,且肝功能損害威脅病人生命時採用。肝內膽管結石合併全肝膽管硬化性膽管炎、囊性擴張症、肝硬化及門靜脈高壓,治療肝內結石難以糾正全肝的病理改變,也應考慮行肝移植術。
肝外膽管治療
膽管結石長期存在,即使無黃疸發生也可導致膽汁性肝硬化。待出現膽道感染、休克時再急診手術,對病人更無好處,危險性增大,增加手術死亡率。因此,肝外膽管結石應積極外科手術治療。治療原則包括解除膽道梗阻;取盡結石;暢通引流膽道,預防結石復發;合理應用抗生素。
膽總管切開取石T管引流術
開腹手術或有條件者,可首選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手術,即腹腔鏡膽道探查術。如伴有膽結石和膽囊炎,可同時行膽囊切除術,該方法可保留正常的oddi括約肌功能。宜擇期手術,一且確診肝外膽管結石就應積極手術治療,為防山止或減少結石遺留,術中儘可能使用膽道鏡膽道造影或超音波檢查,對膽管下端的嵌頓結石,需採用液電或雷射碎石,決不可強行器械取石,結果造成膽胰結合部損傷,可留置T管,待纖維竇道形成後行碎石取石。
膽總管與空腸Roux-en-Y吻合術
膽總管下端嚴重的良性狹窄或梗阻,狹窄段超過2公分,無法用手術方法在局部解除梗阻者,應行膽總管與空腸端側Roux-en-Y吻合術,同時切除膽囊。
目前隨著內鏡診治技術的提高,在作ERCP檢查的同時行Oddi括約肌切開(EST),用取石網籃將膽總管結石取出。合併膽道感染或者為了預防膽道感染的發生時,可臨時放置內鏡鼻膽管引流( ENBD)或支撐管,該方法操作簡便、創傷小,尤其適用於結石數量不多,病人高齡、體質差,伴有重要臟器疾病不能耐受手術者。如有膽道探查術後殘餘結石,可在術後6週經T管竇道膽道鏡取石。
預後
膽管結石一般症狀者預後良好,合併嚴重併發症,比如肝硬化、膽管癌者預後較差。
絕大多數通過手術治療,可以獲得較好的結果。
如果沒有肝硬化、膽管癌等嚴重併發症,經手術治療後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手術後放置T管者,應該在手術後10~14天行T管造影,造影后應繼續引流24小時以上。如果膽管暢通,無結石和其他病變,應夾閉T管24~48小時,無腹痛、黃疸、發熱等症狀可予以拔管。如果造影發現有結石遺留,應在手術後6週待纖維竇道形成後,行纖維膽道鏡檢查和取石。
飲食
該疾病與飲食調理相關性不大,病人注意平衡飲食即可。
照護
膽管結石的護理以為手術期為重點,包括手術切口應防止液體出、水濕刺激,避免感染,密切觀察各種引流管的數量和性狀。平時應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緒過度波動,有高血糖、高血脂等慢性疾病者,還要適當使用藥物控制。
口服用藥
了解抗生素、654-2、消炎利膽類藥物的作用、劑量、用法、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病人遵醫囑正確服用。
運動
對於比較肥胖的人群,建議適當運動,以避免脂肪肝等疾病的出現,減少肝損傷發生的機率,建議在醫師指導下開展運動。
膽管結石病人應特別注意早餐的重要性,才可保證整個夜間的膽汁排放的順利。若空腹時間過長,導致膽汁中的膽固醇過飽和,進而引起膽固醇沉積,可逐漸形成結石,導致結石復發。
預防
由於膽管結石病因複雜,目前還沒有特異而有效的預防方法。但建立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對預防疾病的發生、避免疾病加重是很有幫助的。
30歲以上人群定期進行體檢健康體檢;35~40歲的可以每2年體檢一次;40歲以上者應該每年至少體檢一次。一旦檢測出有膽管結石,應儘早就醫治療。
- 避免或減少誘發膽管結石的不良生活方式,包括不吃早餐、早餐時間不規律等,有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礎性病變者,要注意合理藥物控制、定期複查。此外,一定要低脂飲食。
- 經常運動,避免長時間靜坐。對於從事長時間靜坐工作的人群,可以間斷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