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B型腦炎
概述
流行性B型腦炎簡稱乙腦,是由乙腦病毒感染導致的中樞神經系統急性傳染病,法定為乙類傳染病。主要病變為腦實質炎症,臨床以高熱、意識障礙、驚厥、抽搐、呼吸衰竭和腦膜刺激征為特徵。重症者病死率高,存活者可有精神神經後遺症。經蚊叮咬傳播,流行於夏秋季節。
- 就診科別:
- 神經內科、感染科、兒科
- 英文名稱:
- Epidemic encephalitis B
- 疾病別稱:
- 日本B型腦炎、日本腦炎、乙腦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支氣管肺炎、口腔潰瘍、壓瘡、上消化道出血
- 治療周期:
- 2週~6個月
- 臨床症狀:
- 高熱、意識障礙、驚厥、抽搐、呼吸衰竭、病理反射和腦膜刺激征
- 好發人群:
- 10歲以下兒童
- 常用藥物:
- Diazepam 、水合氯醛、複方氨林巴比妥
- 常用檢查:
- 腦脊髓液檢查、血液常規檢查、特異性lgM抗體測定、補體結合試驗
輕型
體溫在39℃以下,神志清楚,可有輕度嗜睡,無抽搐,頭疼以及嘔吐不嚴重,腦膜刺激征不明顯,一週左右可恢復,往往依賴腦脊髓液和血清血檢查確診。
普通型
體溫在39~40℃之間,有意識障礙,比如昏睡或者淺昏迷、頭疼、嘔吐、腦膜刺激征明顯,偶有抽搐,病理征陽性,病程約7~14天,多無恢復期症狀。
重型
體溫持續在40℃以上,昏迷、反覆或持續抽搐、瞳孔縮小、淺反射消失、深反射先亢進繼而消失,病理征陽性。常有神經系統定位體徵和症狀,可有肢體癱瘓和呼吸衰竭,病程多在2週以上,常有恢復期症狀,部分病人留有不同程度後遺症。
極重型(暴發性)
起病急聚,體溫在1~2天內升到40℃以上,反覆或持續性強烈抽搐,伴有深度昏迷,迅速出現中樞性呼吸衰竭以及腦疝,病死率高,多在極期中死亡,倖存者常留有嚴重後遺症,流行期間以輕型和普通型病人多見。
病因
流行性B型腦炎主要為乙腦病毒感染導致,需要及時就診治療,避免耽誤病情,導致嚴重的併發症。
帶有乙腦病毒的蚊叮咬人以後,病毒進入人體先在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內繁殖,隨後進入血液循環,形成病毒血症。被感染者機體免疫力強時,只形成短暫的病毒血症,病毒很快被清除,不侵入中樞神經系統,臨床上表現為隱性感染或輕型病例,並可獲得終身免疫力。被感染者如果免疫力很弱,而感染的病毒數量大及毒性強,則病毒可侵入中樞系統,引起腦實質病變。
外界因素
蚊繁殖泛濫、氣溫高、雨量多時容易誘發流行性B型腦炎。
傳染源
流行性B型腦炎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家畜(豬、牛、馬、羊等),家禽(雞、鴨、鵝等)和鳥類可以感染乙腦病毒。其中豬是主要的傳染源,多以蚊、豬、蚊、人方式傳播。也有報導稱蝙蝠中也可以分離出乙腦病毒。
傳播途徑
流行性B型腦炎主要是通過蚊叮咬傳播,全球分離到乙腦病毒的蚊種有60餘種,國內有20餘種,其中三帶喙庫蚊是主要的傳播媒介,在家禽的圈裡,這種蚊子最多。蚊不僅是傳播媒介,也是長期儲存宿主,可以攜帶病毒越冬。被感染的候鳥、蝙蝠、蠛蠓也是越冬宿主。
人群易感性
人對乙腦病毒普遍易感,多數呈隱性感染。感染後可獲得較持久的免疫力,嬰兒可從母體獲得抗體而具有保護作用。病例主要是集中在10歲以下兒童,2~6歲發病率最高。
流行特徵
東南亞和西太平洋地區是流行性B型腦炎的主要流行區,我國除東北、青海、新疆及西藏外,均有本病流行。隨著疫苗的廣泛接種,我國乙腦的發病率逐年下降,近年來乙腦報告發病率基本控制在1/10萬以下。流行性B型腦炎在熱帶地區全年均可發生。在亞熱帶和溫帶地區有嚴格的季節性,80%~90%集中在7、8、9月。主要與蚊繁殖、氣溫和雨量等因素有關。發病較少集中,多為散發性。家庭成員很少有多人同時發病。我國發病多在7~9月份,多散發。
流行性B型腦炎主要通過蚊叮咬傳播。
流行性B型腦炎好發於10歲以下的兒童,2~6歲發病率最高。
症狀
流行性B型腦炎潛伏期為4~21天,一般為10~14天,大多數病人沒有症狀或者是症狀比較輕微,少數病人出現中樞神經系統症狀。
初期
起病的1~3天,起病急,體溫39~40℃,伴有頭疼、精神倦怠、食慾差、噁心、嘔吐、嗜睡。此期很容易誤認為上呼吸道感染,發熱高低與病情輕重以及神經系統表現平行。
極期
病程的第4~10天,除初期症狀加重外,突出表現為腦實質受損(腦炎、腦水腫)症狀。高熱,體溫高達40℃,一般持續7~10天,重型者可達3週以上,發熱越高,熱程越長,病情越重。意識障礙表現為嗜睡、譫妄、昏迷、定向力障礙等。神志不清最早發生於病程第1~2天,多發生於第3~8天,通常持續一週左右,重型者可長達一個月以上。驚厥和抽搐發生率約40%~60%,是病情嚴重的表現,主要是高熱、腦實質炎症、腦水腫所致,輕者可表現為短暫的手、足或臉部抽搐,嚴重者多為肢體以至全身的抽搐。呼吸衰竭主要為中樞性呼吸衰竭,多見於重型病人,由於腦實質炎症,尤其延腦呼吸中樞病變、缺氧、腦水腫、顱內壓高腦疝和低血壓腦病等所致,表現為呼吸節律不規則,如呼吸表淺、雙吸氣、嘆息樣呼吸、潮式呼吸等,最後呼吸停止。腦疝病人除呼吸異常外,還有其他的臨床表現,常見的腦疝有顳葉疝和枕骨大孔疝,也可外周性呼吸衰竭,由於脊髓病變導致呼吸肌麻痹,或者是因呼吸道痰阻,併發肺部感染所致,表現為呼吸先快後慢、胸式或腹式呼吸減弱、呼吸節律整齊。高熱、抽搐和呼吸衰竭是乙腦極期的嚴重表現,三者互相影響,呼吸衰竭為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
恢復期
體溫逐漸下降,精神神經症狀逐日好轉,一般在2週左右可完全恢復,個別重症病人有神志遲鈍、痴呆、失語、多汗、流涎、吞咽困難、四肢強直性癱瘓等症狀,但經過積極的治療後,大多數病人可以在6個月內恢復。
後遺症期
上述精神神經症狀6個月仍未恢復,則稱為後遺症,發生率為5%~20%,有的持續終生。
其他神經系統的症狀和體徵
多在病程的10天內出現,第二周後就很少出現新的神經系統症狀。常有淺反射消失或減弱,深反射先亢進,後消失,病理征陽性,可出現腦膜刺激征。
循環衰竭
比較少見,常與呼吸衰竭同時出現,表現為血壓下降、脈搏細速、休克和胃腸道出血。產生的原因多為心功能不全、有效循環血量減少、消化道失血、腦水腫和腦疝等。
支氣管肺炎
多見於重型病人,咳嗽、吞咽反射減弱或者消失,呼吸道分泌物不容易咳出,容易導致支氣管肺炎。
口腔潰瘍
不注意口腔衛生以及口腔護理的病人容易發生口腔潰瘍。
壓瘡
較長時間臥床的病人如果不注意經常換位置,容易在枕部和腰底部發生壓瘡。
上消化道出血
重型病人還應該警惕應激性潰瘍導致的上消化道出血。
看醫
流行性B型腦炎目前還沒有特效的抗病毒藥物,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積極的對症和支持治療,減少病死率和後遺症的發生。
- 夏秋季節,被蚊叮咬過出現發熱,尤其體溫超過39℃以上,伴有頭疼、噁心、嘔吐,需要及時就醫,避免誤診。
- 10歲以下的兒童出現高熱、抽搐,需要及時就診。
- 出現高熱、神誌異常、意識障礙,並且有到過乙腦流行疫區或者有高溫、多雨、潮濕山區旅居史,需要及時就診。
- 當病人出現發熱、頭疼、食慾差、噁心、嘔吐、嗜睡等症狀時,應及時到神經內科、感染科就診。
- 如果是兒童出現疾病症狀,還可以選擇兒科就診。
- 有沒有被蚊蟲叮咬過?居住環境是否有雜草、多雨、多蚊?
- 是否去過山區?有沒有去過流行病疫區,周圍人群有沒有類似病例?
- 現在的症狀有沒有發熱?最高體溫是否超過39℃?是否伴有頭疼、噁心、嘔吐?
- 發病時間長短?
- 既往有沒有癲癇史、糖尿病、腦血管等疾病?
血液常規
白血球總數增高,一般在(10~20)×10^9/L,個別甚至更高,但部分病人的血液常規始終正常。
腰穿腦脊髓液檢查
外觀無色透明或者是微混濁、壓力增高,白血球多在(50~500)×10^6/L,少數可高達1000×10^6/L。初期以嗜中性白血球為主,隨後淋巴球增多、蛋白輕度增高、糖正常或偏高、氯化物正常,少數病例在病初腦脊髓液檢查是正常的。
血清血檢查
- 特異性lgM抗體測定,該抗體病後3~4天即可出現。腦脊髓液中最早在病程第二天即可檢測,2週達高峰,可作為初期診斷指標。
- 補體結合試驗,補體結合抗體為lgG抗體,具有較高特異性,多在發病後2週出現,5~6週達高峰,抗體水平可維持一年左右,主要用於回顧性診斷或者是流行病學調查,不能用於初期診斷。
- 血凝抑制試驗,血凝抑制抗體出現較早,一般在病後第4~5天出現,两週達高峰抗體水平,可維持一年以上,陽性率高於補體結合試驗,操作簡便,可用於臨床診斷以及流行病學調查。
病原學檢查
- 病毒分離,乙腦病毒主要存在於腦組織中,血和腦脊髓液中不易分離出病毒,在病程第一週內死亡病例的腦組織中可分離到病毒。
- 病毒抗原或核酸的檢測,在組織血液或其他體液中,通過直接免疫螢光或PCR可檢測到乙腦病毒抗原或特異性核酸。
流行病學
在乙腦流行地區居住,在蚊蟲叮咬季節發病或發病前25天內,在蚊蟲叮咬季節到過乙腦流行地區旅行。
症狀體徵
急性起病,發熱、頭疼、噴射性嘔吐、嗜睡,可伴有腦膜刺激症症狀。發熱2~3天後出現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如昏迷、驚厥抽搐、肢體痙攣性麻痹等中樞神經症狀,或發展到中樞性呼吸循環衰竭。
輔助檢查
腦脊髓液壓力增高,呈非化膿性炎症改變。外觀清亮,蛋白輕度增高,糖與氯化物正常,白血球增高多為(50~500)×10^6/L,初期嗜中性白血球為主,後期淋巴球為主。一個月內未接種過乙腦疫苗者,血或腦脊中抗乙腦特異性lgM抗體陽性。恢復期血清中抗乙腦lgG抗體或中和抗體滴度比急性期4倍以上升高者,或急性期抗乙腦lgG抗體陰性,恢復期陽性者。腦脊髓液、腦組織、血清分離到乙腦病毒,可提供診斷依據。
中毒性痢疾
多見夏秋季節,數小時內出現高熱、驚厥、昏迷、休克,甚至呼吸困難,但是一般不出現頸強直和腦膜刺激征,腦脊髓液檢查正常。大便成膿血樣,便鏡檢和糞便培養可明確診斷。
化膿性腦膜炎
本病多發生於冬春季節,腦脊髓液混濁,其中白血球可數以萬計,糖減低、蛋白質升高,腦脊髓液抹片培養有細菌生長。
其他病毒性腦炎
可由單純皰疹病毒、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腮腺炎病毒和其他皰疹病毒引起。臨床表現與乙腦相似,確診有賴於血清特異性抗體檢查和病毒分離。
結核性腦膜炎
無機械性,起病比較緩、病程長,以腦膜刺激征為主,常有結核病史。腦脊髓液中氯化物與糖均降低,蛋白質增高較明顯,抹片染色和培養可檢出結核桿菌。
治療
流行性B型腦炎病人用藥物和物理降溫,控制體溫於38℃左右,抗抽搐、抗腦水腫、保持呼吸道通暢,呼吸衰竭要及早氣管切開,必要時應用人工呼吸。保持水和電解質平衡,預防繼發感染。恢復期有神經肌肉的後遺症者要加強主動、被動的運動和針灸物理復健治療,有條件者必要時應用高壓氧艙治療。
- 病人住院需要隔離,室內有防蚊和降溫措施。
- 做好防護和病情監測,保證呼吸道通暢,注意口腔和皮膚清潔。
- 昏迷病人要定時翻身、側臥、拍背、吸痰,防止肺部感染和壓瘡,可採用鼻飼。
- 抽搐病人要注意設床欄,防止墜床,防止舌頭被咬傷。
- 重症病人要注意水、電解質平衡,靜脈輸液量不宜過多,以免加重腦水腫,成人每天補液1500~2000ml,並酌情補充鉀鹽,糾正酸中毒。
流行性B型腦炎目前沒有特效的藥物,主要是對症治療。
高熱
物理降溫為主,藥物降溫為輔,同時降低室溫,同時肛溫保持在38℃左右。
物理降溫
包括冰敷額部、枕部和體表大血管部位,如腋下、頸部、腹股溝處。30%~50%的乙醇或溫水擦浴、冷鹽水灌腸。降溫不宜過快、過猛,禁止冰水擦浴,以免引起寒戰和虛脫。
藥物降溫
退熱藥物比如賴氨匹林、複方氨林巴比妥等。用量不可過大,避免導致大量出汗,引起循環衰竭。
亞冬眠療法
適用於持續高熱伴反覆抽搐者,具有降溫、鎮靜、止痙作用,可用 Chlorpromazine 和 Promethazine 肌注,療程一般為3~5天。
抽搐
去除病因以及鎮靜解痙。
高熱所致
降溫為主。
腦水腫所致
脫水為主,20%甘露醇靜脈滴注或者是靜推,可每4~6小時重複使用。必要時可加用50%的葡萄糖、呋塞米、腎上腺皮質激素靜脈注射。
腦實質病變引起的抽搐
使用鎮靜劑,常用的鎮靜劑 Diazepam ,肌肉注射和緩慢靜脈注射。還可用水合氯醛鼻飼或灌腸,採用亞冬眠療法,可採用巴比妥納預防抽搐,但不宜久用。
呼吸衰竭
根據引起的病因進行相應的治療。
氧療
鼻導管和面罩給氧。
腦水腫所致
加強脫水治療。
呼吸道分泌物阻塞
定時吸痰、翻身拍背,必要時應用化痰藥物和糖皮質類固醇噴霧吸入,適當的加用抗生素,防止細菌感染,嚴重排痰障礙者考慮用支氣管鏡吸痰。若上述處理無效,病情危重者採用氣管插管或者是氣管切開,建立人工氣道。
中樞性呼吸衰竭
應用呼吸興奮劑,首選洛貝林,肌注或靜脈滴注。也可選尼可剎米、二甲弗林。
改善微循環
血管擴張劑改善腦微循環、減輕腦水腫、解除腦血管痙攣和呼吸興奮中樞。 Naloxone 是特異性的嗎啡受體阻斷劑,對退熱、止痙、神志轉清、糾正呼吸衰竭等方面有較好的作用,可初期應用。此外,酚妥拉明、 Anisodamine 也可以應用。
循環衰竭
補充血容量,應用升壓藥物、強心劑、利尿藥等。
腎上腺皮質激素的使用
目前對激素的使用還沒有統一的意見。
本病以對症治療為主,無手術治療。
流行性B型腦炎相當於暑溫、伏熱等症候範圍辨證施治,如白虎湯加減、清瘟敗毒飲等,清宮解毒、涼血息風。常用成藥有安宮牛黃丸,可以清熱解毒、開竅安神,有抗昏迷和止痙作用。
恢復期和後遺症的治療
加強護理,防止壓瘡和繼發感染的發生,結合針灸、推拿、按摩、高壓氧等治療。
預後
輕型和普通型流行性B型腦炎病人,經過有效規範的治療均可治癒。重型病人病死率仍在20%以上,大多發生在極期,多為幼兒和老人。重型存活者有5%~20%發生後遺症,通過功能鍛煉和細緻的護理,能夠減輕,維持正常的生活質量。
輕型和普通型流行性B型腦炎可治癒。
大部分流行性B型腦炎經過規範治療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部分嚴重者可出現死亡。
5%~20%的重型乙腦病人會留有後遺症,主要是會導致病人出現失語、肢體癱瘓、意識障礙、精神失常及痴呆等,經積極治療後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復,癲痛後遺症有時可持續終身。
流行性B型腦炎病人在經過正確1~6個月後,及時複診。
飲食
流行性B型腦炎病人在平時一定要注意營養飲食,注意營養均衡、葷素搭配,可以多吃營養含量高的食物,可以多吃水果蔬菜,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儘量不要喝咖啡、濃茶、功能性飲料等飲品,避免對腦部的刺激。
- 適當補充營養,可選擇高熱量、高營養的食物,幫助病情恢復。
- 儘量避免食用油膩、辛辣、刺激的食物。
- 營養膳食搭配合理,葷素相宜,忌辛辣、甜膩,進食時間合理,少食多餐。
照護
流行性B型腦炎病人在家恢復期間應注意休息,同時做好防蚊防蟲措施;對於存在後遺症的病人,應遵醫囑進行復健療法;恢復一段時間後,定期到醫院複查。
- 按醫囑口服藥物,避免自行減藥或停藥。
- 恢復期間注意休息,避免勞累。
- 病人出現咳嗽、咳痰,要注意呼吸道感染。
- 病人出現頻尿、急尿、尿痛,應該警惕泌尿系感染。
- 病人皮膚發紅、潰爛,應該及時處理,勤翻身。
預防
流行性B型腦炎的預防應該主要是採取以防蚊、滅蚊及預防接種為主的綜合措施。要注意自己生活環境的衛生,避免蚊蟲叮咬,可以使用蚊帳、蚊香等,也可以注射疫苗起到預防的效果。
- 流行季節前要給幼豬接種疫苗,可有效的控制人群乙腦的流行。
- 消滅蚊子的滋生地,比如清除雜草、積水,填平窪地,做好牲畜棚圈的滅蚊工作。
- 外出時要穿長袖、長褲,裸露皮膚要塗抹防蚊液。
- 預防接種疫苗,預防接種是保護易感人群,預防乙腦的有效措施。目前國內外應用的乙腦疫苗主要有滅活疫苗和減毒活疫苗兩種,一般在流行前1~2個月進行接種。